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火传播军事情报

“烽火”是中国古代用来传递边防军事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始于商周,延至明清。几千年来一直在互相学习,尤其是在汉代。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修建一个高台,俗称烽火台,也称烽火台、栈桥、烟墩等。加里森在高台上等着。当敌人入侵时,他们白天烧柴以“烧烟”报警,晚上烧柴以“烽火”(火)报警。当一个站点燃一个烽火,邻站也相继点燃火把,一个个经过,不一会儿,为了报告敌情,调兵遣将,请求增援,击溃敌军。

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个“打篝火诸侯”为了讨好美女,随意点燃篝火,最终导致亡国的故事。

周朝的都城濠江是在商朝灭亡后建立的,历史上称为西周。早期,纣王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英雄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建立了诸侯国,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鸿雁送来的信——来自远方的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的“苏武放羊”故事。据记载,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大使苏武被匈奴使者山雨扣留。他英勇不屈,可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的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凶汉和解成亲。汉朝的使节来势凶猛,要求让苏武回去,可汗不肯,但又说不出口,就谎称苏武死了。后来汉昭帝向匈奴派遣使节,与苏武一起向匈奴派遣使节的被扣留的副使节常惠,在狱卒的帮助下,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朝的使节,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的使节,并想出了一个计划,让汉朝的使节转告可汗:“汉昭帝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 他打死了一只雁,脚上绑着一封写在丝绸上的信,信上说苏武没有死。 韩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讶,但又无法否认,只好放了苏武回去。

青鸟送书。

据中国古代善本《山海经》记载,有三种青鸟,分别叫赵兰和晏子(还有一种青鸟的名字作者没有查到)。他们是西王母的侍从和使者,可以飞越千山传递信息,向世人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好消息。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一封信,西王母派青鸟送书,而青鸟总是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汉宫成化殿前。在后来的神话中,青鸟逐渐演变成鸟中之王——凤凰。

南唐时,大师李靖写过一首诗“青鸟不在云外传消息,丁香花在雨中空悲凉”;唐代李白写过一首诗“因三只青鸟,愿我能偿还长相思”;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彭山无路,蓝鸟啊,听着!——把她说的话给我拿来!”;而崔写了一首诗《青鸟几时过》。

家书转寄

信鸽传书,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还有信鸽协会,还经常举办长途信鸽放飞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这源于它独特的功能,即通过感受磁力和纬度来辨别方向。

关于信鸽传书的确切开始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已经非常普遍。五代王人禹《开元天宝遗》一书中有“鸽子传书”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中养了一群鸽子。每与亲友通信,只上鸽脚书部,照教,飞投。我九岁的时候就是个飞奴,人见人爱惊。”张九龄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仅用信鸽送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飞奴”。此后,信鸽一直在宋元明清时期人们的交往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筝交流

我们今天用来娱乐的风筝,在古代作为应急通讯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年,鲁国的能工巧匠败赛(即鲁班)曾仿鸟之形,“削竹木以为是鹊,三日后飞。”这种用竹木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用竹签做成框,再用纸糊起来,就成了“纸风筝”。五代时,人们制作纸鸢时,会在上面系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听起来像风筝,于是有了“风筝”这个词。

最初的风筝是为军事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军事侦察或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直到唐代,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玩具,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