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派详细资料全集
有四位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劳德·西蒙。
基本介绍中文名:新小说派初起:法国影响传播:英、德、美、日、波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代表作家,体裁介绍,主要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作家曾被认为属于新小说派。从65438年到0950年,出生在俄罗斯的法国女作家娜塔莉·萨洛特出版了一本名为《怀疑时代》的选集,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后来,另一位代表人物阿兰·罗布·格里耶在《法国评论》上撰文,抨击“旧小说形式”,支持新小说派的一系列主张。新小说派的宗旨是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事顺序的限制,运用意识流、虚实交织、时空颠倒等方法,纯粹客观地描述物理世界。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谬。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60年代末开始衰落。西蒙198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新小说派的作品进入了经典作品的行列。新小说派不是一个有意识有组织的流派,每个成员在创作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体裁简介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小说创作体裁。阿兰·罗布·格里耶(1922 ~ 2008)、娜塔莉·萨罗特(1902(1900)~ 1999)、米歇尔·布陶(1926 ~)、克劳德·西蒙(19655)。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 ~ 1996)等一批新作家,在19世纪公开宣称要脱离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刻画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一个前人未曾发现的客观内心世界。法国文学批评家称他们为“新小说派”或“反传统小说派”。这个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刚出现时并不被理解,被认为是“古怪”、“荒谬”、“仿佛精神错乱”。但在20世纪60年代,新小说派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的代表流派。这个流派的小说和理论一度风靡西欧、美国和日本,影响遍及波兰、捷克等东欧和中南欧国家。新小说在法国流行的时期大致在1953到1960之间。1960之后,新小说出现新趋势,可以说是第二代新小说的开始。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萨洛特的《玛特罗》(1953)、《天文馆》(1959)、《黄金果》(1963)、《罗布·热耶的橡皮擦》(1953)和《在迷宫里》。西蒙的风(1957)、草(1958)、弗兰德斯公路(1960)、杜拉斯的夏夜十点半等等。理论著作有萨洛特的《怀疑时代》(1956)和罗布·格耶的《论新小说》(1963)。新小说派的作家,虽然创作方法各有特色,但根本观点是一致的。首先,他们认为小说艺术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处于现实主义的统治之下,因其墨守成规而在表达和语言上变得“僵化”。新小说派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认为它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在这一派看来,现实主义作家往往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内心分析、场景描写、带有色彩感的语言等手段,诱导读者进入作者安排的虚构境界。这样一来,人们只能通过作者的眼睛或作者塑造的人物来看到外在的东西,这实际上使读者进入了一个“谎言的世界”,而忘记了他们所面对的现实。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核心,以写“人物活在其中的故事”为主要任务。以人为世界的中心,一切从人出发,使事物从属于人,由人赋予事物意义,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带上了人的主观感受的色彩。从而混淆了物与人的界限,抹去了物的地位,忽略了物的作用和影响。新小说派的理论家罗布·格耶(Rob Gerye)认为,“世界既没有意义,也不荒谬,它存在,仅此而已”。按照他的观点,世界是由独立于人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被物质世界包围的。人们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表象,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所以他主张小说要区分人和物,注重对物质世界的描写。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不是塑造人物,不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要写出“一个更真实、更直观的世界。”萨洛特认为,作家应该能够通过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普通话语,揭露潜意识的内在活动,探索“潜在的真理”。卜涛认为,新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如实描写,从现代人复杂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奥秘,并从中构建有序的精神世界,以填补生活的空虚。虽然这一派的作家对小说的主要任务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同意塑造人物不是小说创作的目标。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被认为是表达某种心理因素或状态的“临时道具”。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不仅常常模糊不清,有时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比如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候只用第一人称的“我”或者第二人称的“你”来代表。其他特色在卜涛的代表作《变》中,作者将主角命名为“你”,将读者置于主角地位。在结构上,新小说派主张打破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格式的限制,认为作者可以自由地“重新建立一个纯粹是内心世界的时空”,而不必遵守时间顺序和空间的限制。他们也相信生命只存在于一瞬间,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同时存在。现实、想象、幻觉、记忆和梦境往往相互交叉或重叠。这个流派的小说情节相当简单,故事往往借用通俗小说或侦探小说,因为新小说作家反对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引诱读者进入“虚构的世界”。他们小说里的情节结构往往没有开头和结尾,有时候结尾又回到开头,有时候书结束故事继续。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使用的语言也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的重复使用而变得“千篇一律”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新小说派反对使用带有* * *感的形容词和那些“有内涵、有隐喻、有魔力的词语”,认为这样就足以使描写的东西不准确。他们主张使用“显示视觉和象征意义的词语,即仅限于测量、定位、限制和明确功能的词语”,按照罗布·格耶的说法,这是一种像照相机一样冷静、准确和忠实的语言。主要作家,新小说派,在思想上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力理论,直觉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上,他继承了一战后意识流派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和一些创作方法。新小说派否定小说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陷入自我意识中寻求“真实”,脱离现实和读者。1960之后,以《如日中天》杂志为中心,以青年作家苍井空(1936 ~)为首的第二代新小说派,在小说形式的创新上比老一辈新小说派走得更远。他们甚至废除了标点符号,文章分成句子和段落,给人的感觉是人类回到了原始时代。这个新学校在发展,人们对此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