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供词却被曾国藩删改,他为何要这么做?
1963年,台湾世界书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虽然看起来已年过古稀,但是神态上却精神矍铄,让人肃然起敬。听闻他来,书局领导人立马亲自下来迎接,恭恭敬敬的将人请进屋中,好烟好茶的伺候着。
此人正是曾国藩曾孙曾约农,来书局也不是为了闲逛,而是有一份重要材料想要提交。
“这是李秀成供词原稿。” 曾约农边说边从包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早已泛黄的手稿,交给了书局的领导: “我想了很久,这件事情也该大白于天下了,想必发表会引起不小的轰动,你们看着处理吧。”
书局工作人员双手接过材料,不过略读几句就立马愣在了原地。
这竟然是李秀成自述的原稿?那之前让史学家们争论几十年的《自述》是什么?李秀成到底在供词里写了什么?
李秀成出身贫寒,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户,家中经济拮据,因此也没能读上几天书。
不过他自小便天赋异禀,管理能力极强,哪怕是放羊,也能将一大群羊管理得服服帖帖的;为人也非常有韧性,不管多苦多难,都从来不会抱怨;志向又十分远大,从不自弃自馁,从未放弃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他28岁那年,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凭借着自身的孤勇与强悍,成功走到洪秀全身边,成为太平天国的一名将领。
当时太平天国的形势并不乐观,对外有殖民者和清政府等多方势力虎视眈眈,对内有君臣猜忌、派系争斗,致使朝廷内部一盘散沙动荡不安。
尤其是在“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连个能主持大局的人都没有。洪秀全万般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李秀成,加封李秀成为“忠王”,主管京中大小事宜。
起初,在李秀成的运作下,天京的局势确有好转,这让洪秀全很是欣慰。
但是时间一久多疑的洪秀全就原形毕露了,他担心李秀成大权在握会动摇自己的地位或是生出异心。为了牵制李秀成、分散李秀成的权柄, 先后加封了两千多位王,且大多都是李秀成昔日的部下。
如此一来,大家都自视过高各自为政,天京再次陷入混乱。
内忧未解,外患不断,1857年12月,清廷又派大军前来,意图将天京包围。
形势危急,李秀成献计洪秀全: “京城不能守,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
可洪秀全不听,死活不肯离开天京,还对提出这条建议的李秀成十分不满。李秀成不好再说,只能设法硬拖,阻止湘军进攻。
许是忧心太过,1864年天京被合围后不久,洪秀全就病逝了,将烂摊子留给了李秀成一人。为稳定军心,李秀成一面提拔洪秀成长子洪天贵福继位, 一面整顿军队抵抗曾国藩。
周旋数月,天京城内终于走到了弹尽粮绝的那一步,眼看湘军就要攻进来了, 李秀成只能带着小天王假扮湘军逃走。
为掩护洪天贵福,将士们折损大半,李秀成还将自己的好马让给了他,最后洪天贵福成功逃脱,抵达清凉山暂避。
李秀成则骑着一匹不得力的马,逃亡途中为了引开追兵还不幸与大部队走散,被迫逃到了方山一带。
此时李秀成的状态十分不好,没有趁手的兵器,也没有随行的卫兵,腿部还受了重伤,只要被追兵看到必死无疑,好在这里的百姓们大多认识李秀成,当初李秀成掌管此地时也为百姓们做了不少好事,所以他们二话没说便将李秀成藏了起来。
据传,他们将李秀成藏在了一个破庙中,按时给他送水送饭,还会帮他打探外面的情况。
老乡们的善举让李秀成无比感动,所以李秀成承诺: 如果能够活着度过此次难关,一定会报答各位乡亲们。
另一边,湘军将李秀成视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逮住李秀成, 竟然还让他跑了,湘军怎么可能甘心?
所以他们一边派出重兵四处搜寻李秀成的踪迹,一边开出巨额悬赏令,号召百姓踊跃举报李秀成的踪迹。
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方山地区这些穷苦百姓。虽然有人心存良知不愿背叛李秀成, 但是在利益的趋势下,还是会有人屈服,将李秀成供了出去。
湘军将领萧孚泗亲自来到破庙带走了李秀成,随后将其送去了曾国荃统领的军营。
二、忠王不忠?
曾国荃率先审问了李秀成,不想李秀成什么也不肯说,惹恼了曾国荃,再加上二人之前的过节, 怒火中烧的曾国荃竟然拿出尖刀,将李秀成的胳膊、大腿全部都划得皮开肉绽。
曾国荃与曾国藩是亲兄弟,所以李秀成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曾国藩的耳里,曾国藩特意从安庆赶到南京亲自审问李秀成。
曾国藩与李秀成虽然交手数年,彼此间的仇恨早已不***戴天,但是实际上他们从未见过面。
第一次见面,曾国藩坐在主帅椅上,居高临下的看着双手带着手铐被押解进来的刘秀成,士兵原想压着李秀成给曾国藩跪下,被曾国藩挥挥手制止了。
随后,曾国藩让人卸掉了李秀成的手铐,还让人搬来一把椅子: “你就是忠王李秀成?我是曾国藩,没想到我们在这里见面了。你请坐,上茶!”
李秀成也不客气,径直坐了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才看向曾国藩: “曾帅,你我较量多年,虽互有胜负,但最终还是你胜了,我败了!你有什么话,就请说吧!”
曾国藩被李秀成的直言快语惊了一下,反应过来以后便笑了: “忠王,我们是棋逢对手,我只是胜得侥幸而已。我没什么要说的,我倒很想听听你想说点儿什么!”
就这样,两人聊了许多,不过大多时间都是李秀成在说,曾国藩在听。
虽然二人各为其主又有深仇大恨,但是李秀成的很多观点和理论都让曾国藩暗暗称绝,所以这一次两人也算是相谈甚欢。
李秀成回去以后,便按照曾国藩的要求撰写《自述》,虽然那时他的身体已经严重伤残,但是他仍克服了自身的问题,每天至少完成七千字。
自述中也记录了李秀成与曾国藩之间的第一次谈话,并对曾国藩大为称赞。
也正是因为他《自述》中对曾国藩所表现出的敬佩与感激,不免让人怀疑李秀成存有乞降求抚之意,觉得原来“忠王”竟然也是贪生怕死之辈。
可遗憾的是,这份供词没能拯救他的性命,他上午将《自述》交给曾国藩,下午就被下令处死了。
原本从李秀成被俘开始,清廷就多次命令曾国藩将其带回北京,但曾国藩一直辩称“忠王甚狡”“不宜使入都”,违抗朝廷命令; 李秀成完成自述后,曾国藩又不向上请示,私自杀掉李秀成。
他们之间有何仇怨?曾国藩为什么非要亲手杀死李秀成呢?
李秀成与曾国藩之间的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1851年,彼时李秀成刚刚加入太平军,曾国藩也头一次奉咸丰皇帝之命前往湖南带兵操练,抵御太平天国。
加入不同的阵营,各为其主,两人的关系注定水火不容。
同年12月,太平军攻入武汉,随后沿江东下,先后攻克了安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
1853年6月,赖汉英带领太平军围攻南昌,曾国藩与郭篙煮等人奉命前来支援,这是曾国藩与太平天国首次交锋,以曾国藩胜出告终。
此后曾国藩来到长沙,继续操练士兵,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曾国藩设立审案局,将地方官员的职权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
如此一来,地方官员自然不满,湖南提督鲍起豹甚至鼓动绿营兵直接冲进曾国藩的家刺杀曾国藩。
曾国藩虽然侥幸逃脱,但是仍旧后怕不已,自认为绿营兵内部早已腐朽不堪,不能再用了,便向朝廷建议另建新军。
咸丰帝同意了他的请求,曾国藩便借此机会依靠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在家乡湖南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即后来的湘军。
在曾国藩新法的作用下,绿营兵的战力果然大大增强。
但是无奈此时太平天国正在势头上,比清廷更得人心,很快便占据了大半中国,曾国藩在靖港与太平军交手也被打得凄惨无比,这让曾国藩即惊又气,悲愤交加之下,曾国藩竟然还生出了自尽的念头。
好在最后被手下救下来了,不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仇怨算是彻底结下了。
此后,曾国藩率领湘军多次在武昌一带多次与太平军展开了较量。
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破清军江北大营稳占上风,可无奈太平天国内部纷争不断,所以后劲不足;反观曾国藩空有兵部侍郎的头衔,却因没有实权而难以调度军队。
二人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李秀成被捕以后两人第一次见面还颇有英雄之间惺惺相惜之意。
李秀成没有放弃他的天王,曾国藩却不愿受这样的气,加上战场失利,干脆借着为父奔丧的名义不闻世事。
及至石达开由江西入浙江,曾国藩奉命驰援,再次被李秀成攻破军营,曾国藩亲临督战也于事无补,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警惕之心更胜。
不久,李秀成与陈玉成率太平军在三河镇大获全胜,对战中还杀死了曾国藩的亲兄弟曾国华,这让曾国藩对太平天国及其将领李秀成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不过此时曾国藩对李秀成的杀心并不大,也知道李秀成是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所以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内部遭到排挤时,曾国藩还想利用这个机会劝诱李秀成。
偏偏李秀成刚正不阿,十分愚忠,悉数拒绝了曾国藩的邀请,让曾国藩颜面扫地,洪秀全得知李秀成的忠诚以后虽然封他为“忠王”,但他也因此彻底开罪了曾国藩。
1860年2月,李秀成攻克杭州,3月又与陈玉成联手大破清军江南大营,形势紧急,曾国藩被清廷提拔为两江总督,与太平军交手。
曾国藩派其弟曾国荃围攻安庆,可就在这紧急关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曾国藩不得不分出精力支援北京,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将领看出曾国藩早已力不从心,遂向祁门发起猛攻。
眼看山穷水尽,曾国藩连遗嘱都拟好了,好在胡林翼及时出手相助,曾国藩才幸免于难。
同年12月,清政府重用沈葆祯、左宗棠等曾国藩集团人员,曾国藩实力大增,太平天国再次陷入被动。
1862年4月,陈玉成被捕,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最大的实力派,洪秀全自然无法忍受臣子一家独大,所以又先后封了两千多为王,瓜分李秀成的权利和土地。
李秀成几乎被架空,自然无法与曾国藩相斗,曾国荃趁机带兵围困天京,内忧外患之下,天京危如累卵。
李秀成一心一意地为洪秀全出谋划策,洪秀全从不采纳,哪怕李秀成主动交出苏、浙两省的政权,还将家人交给洪秀全做人质,洪秀全都没有相信他的忠心,在李秀成与清军交战失利时,还是毫不留情的革去了他的王爵。
即便如此,李秀成也从未想过投敌。
1864年,天京被合围,湘军在城外布重兵、挖沟壕,想要将洪秀全等人一举歼灭。
李秀成劝洪秀全离开,却遭到了洪秀全的严词拒绝: “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曾国藩)者也乎。”
就这样,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扶其长子继位,后为保全新天王,落入曾国藩兄弟手中。
此前种种,李秀成与曾国藩之间早已不***戴天,李秀成落到他们手中,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完成《自述》,上午写完晚上就被杀害了,据传李秀成赴死时极其乐观,不仅能与行刑人员谈笑风生,还自写了数首绝命诗。
从李秀成的表现来看,他似乎早有预知自己死期将至,所以十分坦然,很有忠王风范,可是从他的供词中来看却并不是这样一回事了。
《自述》中,李秀成不仅对曾国藩极具奉承,还大贬太平天国,反过来为清政府歌功颂德,摇尾乞降之意实在太过明显,让人无法接受,李秀成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污点英雄”。
这样的误解持续了许多年,直到曾国藩的后人拿出一本《自述》原稿,多年来围绕在李秀成身上的谜团和矛盾才得以解开。
1963年,曾国藩曾孙曾约农向台湾世界书局提供了一份材料,名为《李秀成亲供手迹》,人们才知道,原来看过多年的《李秀成自述》,竟然是一份删减版。
曾约农提供的这篇原稿,足足有74页,***计33000字,饶是如此这篇原稿仍旧不是完整版,74页以后的内容没有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删掉了那些内容,以致于李秀成竟然成了一个没骨气没担当的懦夫,被人们误解几十年呢?
从曾约农提供的手稿来看,曾国藩主要删减了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死。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洪秀全是 “病身制重……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
说明洪秀全是因为生病不吃药病死的,可曾国藩为了邀功,在给朝廷的奏章上却说洪秀全是因为“军猛攻时,服毒而死”,担心李秀成的文章会导致自己虚报的事情败露,所以他更改了这一部分内容。
其二是关于李秀成是如何被俘的。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是有叛徒为了利益将其送到曾国荃手上的,这也与曾国藩上报朝廷的不符。
曾国藩为了彰显湘军的功劳,声称李秀成是被“提督萧孚泗亲自搜出”的,跟上一条一样,曾国藩为了隐瞒朝廷,将这一部分也修改了。
其三是关于李秀成如何将新天王从天京救出。
李秀成原稿中述 “是日将夜,寻思无计……不得已,初更之候,舍命领头冲锋……自向带幼主在后而来,冲由九帅放倒城墙(缺口)而出,君臣舍命冲出关来。”
按照李秀成的说法,天刚刚擦黑他们便成功逃脱,如果如实上报朝廷,相关的负责人员是要因为玩忽职守被问责的,所以曾国藩才更改了这一部分内容。
其四是关于李秀成分析的“天朝十误第十误事”。
李秀成的原稿是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曾国藩则将其改为 “十、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
如此一来,不仅掩饰了他久攻天京不下的无能,还将所有的功劳都揽到了曾国藩集团的主要人物身上。
至于李秀成在自述中对曾国藩极尽奉承,临死也对其充满感恩,则是因为曾国藩承诺不对他实行凌迟之刑,在二人最后一次见面时,曾国藩就说过:“幼天王洪天贵和洪仁干已在江西被俘,正在被押解去京的途中,十有八九是要被凌迟处死。你我虽为敌手,但我敬佩你的为人,不想让你到北京受那份罪。”
李秀成感念曾国藩对自己的恩情,所以才会对其感恩戴德。
原本李秀成在自述中只是讲述了太平天国的起落经过,记录了以往的战绩以及战败的反思,可经曾国藩一改,就变成了一个不仁不义、见利忘义的奸佞小人,白白让人误解了李秀成几十年。
好在曾国藩的后人尚有良心,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让人们正确认识忠王李秀成,还他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