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会的任务,军乐团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是二十世纪中最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军乐团成功完成了这一历史上最具影响的重大事件的演奏任务。

1997年5月,30位军乐团优秀人员进入了紧张有序的排练工作。

按照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要求和交接仪式的安排,大家练习的内容分为:交接仪式会前演奏内容、交接仪式内容和礼号演奏内容。

由于会前演奏部分的不可预知性,大家***备练了近20首中国乐曲以备临时选用。

6月,军乐团在卫戍区仪仗大队院内搞了一个模拟会场,按照交接仪式的程序进行了三次模拟演练。

6月23日,军乐团乘专机到达深圳,第二天全体成员着驻港部队服装乘大巴赴港,参加与英国皇家乐团的联合演习。

香港的宽阔和繁荣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他们这些第一次入港的军人都由衷地赞叹香港真不愧是东方明珠。

大家都说:“好啊,她就要在我们的国歌声中回家了,这也是我们有生以来最自豪的一件事啊!”

香港会展大厅坐落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海湾,这是为举行交接仪式特别修建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香港标志性建筑。

交接仪式的会场是一个长方形,双方乐队站在主席台两边,面对着主席台。中英两国乐队在6月30日以前进行了三次正式演练。

1997年6月30日的夜晚,维多利亚海湾灯火辉煌,绚烂的彩灯映照着海湾里欢腾的龙舟,全世界的新闻焦点同时对准了海湾的会展中心大厅。

23时20分。军乐队迈着整齐坚定的步伐步入交接大厅。

这时,能容纳4000多人的大厅里已经座无虚席了,但是却没有说话声音,大厅里显得十分寂静。

中英两国贵宾们都分别坐在两边,表情都十分严肃,气氛也觉得有些压抑。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国际政要全都坐在乐队前面,他们已经在大厅里等候了一个多小时了。

大家的心跳不由得加速。

23时38分,乐队指挥于建芳示意大家拿起乐器。

23时40分,舒缓轻柔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大厅,大厅里顿时像解了冻的松花江,涌动着春的暖意。

那些表情严肃的贵宾也开始借机攀谈起来,这也许是由于音乐的魅力吧。

当乐队演奏完《茉莉花》的时候,大厅里骤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接着,中英两乐队交替演奏了两国乐曲。

当英方演奏完第三首乐曲时,于建芳转身面对乐队凝目用力一挥,嘹亮的《歌唱祖国》就像奔腾的长江之水一泻千里。

这时,大家都感到身边许多贵宾都在和着乐曲的节奏动情地拍着手,有些人勇敢地带头唱了起来。而且掌声越来越大,歌声越来越嘹亮。

于建芳有好几次都看不清面前的同事们,激动的泪水几次都快流出来了。

中英双方的8首乐曲演奏完毕,会场渐渐恢复了平静,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就要开始了。

在交接仪式上,英方为自己制定的方针是:体面撤出。他们提出要把英国国歌奏到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秒钟。

中国方面表明的态度也很坚定:不管你们的国歌奏到什么时候,必须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前结束,连余音也不能超过,否则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而于建芳得到的命令是:

不管英方能否准时奏完,你必须在7月1日0时0分0秒指挥乐队奏响中国国歌。

军乐团的总领队齐景全团长提出:

早一秒可耻,晚一秒耻辱!

于建芳意识到:这时的一秒并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国家主权,必须准确无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为了准确掌握时间,外交部与组委会商量决定,采用一个大型电子钟来记时,这台钟与中央电视台互对。由于条件所限,乐队就用秒表来对准大厅的那台电子钟,然后采用倒记时读秒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1997年6月30日23时整,军乐团办公室外事干事张景山大厅电子钟做了最后一次时间校对,然后稳稳地站在了于建芳的身旁,他们商定,到最后10秒钟的时候,张景山会给于建芳读秒。

23时59分10秒,英国皇家乐队指挥棒挥起,英国国歌《主佑吾王》开始奏响。

英国的国歌原来时每次都50秒左右,那就正好在0时0分0秒前结束,但这时却快了10秒。

留下的这10多秒的空白显得是如此地漫长。于建芳的脉搏在这一段时间内骤然加速。他注意到,站在江泽民身旁的李鹏也忍不住抬手看了一下腕上的手表。

50,51,52,53,54……

当张景山读到58秒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挥动了指挥棒。

公元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义勇军进行曲》的号角划破了维多利亚海湾的夜空,中华人民***和国国歌第一次在香港奏响。它在向世界宣告: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统治的香港已经成为历史;一个遭受百年凌辱的新香港将焕发出她新的容姿。

交接仪式结束后,一些港商和华侨都紧紧地拉着于建芳的手说:“你们演奏得太好了,奏《歌唱祖国》的时候我们的手都拍疼了,我们是流着眼泪听完你们的演奏的,你们为中国人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