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王小骞说

著名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曾说:

“只有恰如其分地做出改变,使人格和心灵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

成为父母,不单是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加入了一场自我修正的马拉松,只有不断完善自我,而非急于塑造孩子,才能逐步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职责。

然而,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具备成长意识,以至于太父母做得很被动,只知道解决孩子的问题,却没寻求问题的根本。

也不是每个父母一开始就称职,而是在不断追求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做父母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肯为孩子花钱,偏重以物质养孩子;

第二层是愿意花时间,在 情感 上满足他;

第三层是愿意为孩子学习,***同进步;

第四层是为成就孩子,愿意做出改变。

您,在哪一层?

第一层

肯为孩子花钱,重物质养育

不少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并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

只要孩子开口,啥都愿意满足,衣食住行,样样给到最好。

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别家孩子有的,自家一样也不落下,更少不了争取到贵得伤心的学区房。

然而, 物质上的堆砌,并不能成就好教育。

孩子对获取金钱没有概念,如果在物质上一味地满足,孩子不知珍惜,无法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也学不到感恩。

父母看重物质的满足,孩子就很难学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容易变得爱慕虚荣,而内心贫乏。

其次,大量地报兴趣班,往往出于父母的意愿,而非孩子所爱。

记得《少年说》中,有个叫周子皓的小男孩,原本胆小、容易紧张的他,竟鼓足勇气当众吐槽亲妈。

子皓不明白,妈妈为啥给自己报了多达12个兴趣班,有奥数、书法等,甚至很多兴趣班,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子皓希望妈妈给自己减负,有休息的时间。

妈妈报这么多兴趣班,孩子真正喜欢的少之又少,勉强他学习,不但没成效,反倒“偷走”孩子宝贵的童年。

父母照自我意愿报的班,被迫学习的孩子会心生委屈,得不到理解,不能自由表达意愿,容易与父母产生疏离。

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不能与爱划等号,偏重物质和教育形式,却缺少爱的陪伴,孩子处在 情感 匮乏中,心理成长往往滞后。

比起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心理 情感 需求更为重要。

第二层

肯为孩子花时间,满足 情感 需求

孩子是小树,父母的陪伴就是他扎根的土壤。

花时间陪伴孩子,满足他 情感 需求,就是给他心灵输入成长养料。

在父母陪伴和关注下长大的孩子,安全感充实,自信阳光。反之,内心容易不安,负能量较多。

王弢曾在《新生日记》中,回忆成长经历。

小时候,父亲的精力都用在事业上,很少关注自己。

他抱怨爸爸不在意自己,但身边所有人都肯定爸爸是爱他的。

然而,王弢却从来没有体验过父爱,只记得爸爸陪他踢过一次足球。

王弢坦露,自己性格比较阴郁,负能量较多,跟爸爸陪伴缺失有很大关系。

不少父母本有爱子之心,却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以至爱并没有效传达,孩子感受不到爱,就缺乏安全感,同时又对父母产生抱怨和不满。

《少有人走的路》书中写道:

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

而缺少爱的陪伴的孩子,会成为 “心理上的孤儿”

花时间陪伴孩子,重点在注意力的付出,而非“身在心离”。

或许你并没太多时间给孩子,却可以零碎地付出注意力,在繁忙中抽空给孩子打个电话,让他明白你在任何地方都挂念着他。

休息前,花几分钟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由衷地提出赞美和意见,或跟他谈心、亲密拥抱。

父母陪伴时间不充足,但如果还能对他个性、喜好、生活习性等了如指掌,并能在出现问题时,给予正面反馈,孩子仍然能感受到被爱,内心满足。

而缺乏爱的陪伴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满不被人关注的孤独,甚至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花时间陪伴孩子,就是对他未来的投资,陪伴质量越高,未来收获就会更大。

第三层

肯为孩子学习,***同进步

初次为人父母,有太多慌张。

早早一岁时,我发现自己竟不能“教”她。

她搭积木,小手还不能处理精细动作,经常搭不好,她就扔掉积木接着大哭,我本能地说:“别急呀,想想办法……”。

话刚一落我就激灵一下,我所传达的是“遇事不要用情绪解决问题,要用方法”,可我做到了吗?

我是个习惯用情绪解决问题的人,用负向情绪控制别人,拿凌厉的眼神和故意不配合的动作让别人感受到压力,选择被迫顺着我。

可现在,我却在教孩子不要用情绪解决问题?

这样的瞬间越来越多,我慌了,开始反思自己,难道我要做个只知要求孩子,却一样也办不到的妈妈吗?

这样教育对孩子真的管用吗?

不,我要做合格称职的妈妈。

2017年,我“回炉”到中国科学院读心理学专业硕士课程,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因为我知道, 养孩子,要先养育自己,好妈妈才能养出好孩子。

我拿到了中科院所认证的“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期间也接触了大量家庭实际案例。

如何更好养育孩子,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洞见,我决定把它们用一本书呈现出来,让更多父母受益。

《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因此面世了。

后来,我收到了许多妈妈的反馈,也知道了更多 “学习型妈妈”的存在。

她们有的刚怀孕,有的孩子几岁大,有的才几个月大,在书中她们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也为心中的疑惑找到了答案。

有的妈妈甚至读到泪流满面……

这些都是对自己努力的馈赠,既帮助了千万家庭,又实现了自我价值,我非常欣慰。

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只做基因上的父母。

因为成为父母而做父母,照感觉养育孩子,但感觉多数时候是不可靠的,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教育,再丰富的阅历也有局限,而东家一句西家一辞的零碎信息,更难适合自家孩子。

这样养孩子,往往付出很多,却收不到好效果,也耽误孩子的成长。

但如果父母愿意多方学习,不管是听课、看书或参加培训等等。

争取做更好的父母,能够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理解并满足他心理需求,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导他,就能养育出内心强壮的孩子,同时也拓展了自我,收获更完善的自己。

肯为孩子学习,就是抓住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也给孩子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

第四层

肯为孩子改变,成就他

教育专家、心理辅导师赛西·高夫说:“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自我教育,不是追求塑造、改变孩子,反而要先改变自己。

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这样写到:

上帝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但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摧它、唬它、责备它,但蜗牛已经尽力了。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我无能为力,松开了它,却闻到了花香,感觉到了微风,听到了虫鸣鸟叫,原来这里这么美好。

教育就是这样,父母要求孩子跟上自己,可他尽了力也还是那么慢,父母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只好带着伤吃力地往前走,但仍然很难达到要求。

但如果父母松开孩子,放慢脚步,反过来跟随孩子的速度,却发现 育儿 原来这么美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母变要求为给孩子自由,顺应他天性,孩子的成长没有限制和束缚,生命才能更加整全。

肯为孩子改变自己,就是成就孩子。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作者李中莹说: “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付出时间关注和陪伴,满足孩子 情感 需求,同时,父母又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也能改变自我来成就孩子,他就有充足的心理能量,拥有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能力,让生命散发更多光芒。

为人父母,您在哪一层?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 探索 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