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哲学家都擅长使用隐喻。寓言和散文有什么区别?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代表作品是《论语》、《墨子》。文章大部分是语录,或者简短的讨论章节。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品是孟子和庄子。文章逐渐从语录发展到对话和专论。第三阶段是战国晚期。
先秦诸子各具特色。思想上,他们都坚持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无所畏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孔子主张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贤人,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主张神奇之势。相应的,文风也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比如《论语》朴素典雅,墨子善于类比。荀子深刻细致,比喻丰富,而韩非子严谨精辟。语言上,都善用具象,比取像更有深度。比如庄子的寓言十九,一系列的引子,深刻的意象,是诸子百家中的佼佼者。在文体发展方面,先秦诸子首先建立了议论、议论文章的体系。从报价来看,
先秦诸子散文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论语和墨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和当代学者的著作。写于战国初年,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今有20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
孔子(551-479),名山人,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私学第一人。他从小渴望学习礼仪,年轻时从政事业并不明显。后来,他聚在一起讲课。整理古籍。相传《诗》、《蜀》、《易》、《李》、《越》、《春秋》等古籍都是他整理的。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在教学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因材施教而不厌”。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刻画。其大部分人物塑造都是无意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真实地反映了说话人原本的性格和风格,比如孔子的深沉思考,方方正正的举止,温润愤怒,别扭,率真,鲁莽刚毅的我行我素,颜元的沉默寡言,快乐敏感,等等。经过作者的加工,展现了人物形象,如“左师”,通过孔子的询问、学生的表达、孔子的评价,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可亲、直爽、自信、鲁莽,冉求的怯懦、谨慎,龚锡华的察言观色,曾的淡泊、洒脱的思想性格。其次,《论语》言简意赅。形成优雅、隽永、含蓄的语言风格。许多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一师”,“无远虑者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寒时知松柏而后死”等。另外,作为记录,“”
墨子是墨子后学写的,有一小部分是墨子自己写的,大部分是后学编的或发展的。原书71,现存53篇。
墨子(前480?-第一个420?),翟,鲁国人,说自己是宋朝人。他是一个工匠,在宋代当过医生。他的研究是反对儒家的,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他所创立的墨家集团不仅是一个学术集团,更是一个实干守纪律的政治集团。他提倡“尚贤”、“尚同”、“兼容并包”、“不侵犯”、“节俭”
墨子反对文才,讲究逻辑,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强调对文学的论证要以“源于古人圣人之事”和“人民之利益”为前提。因此,全书风格朴实,少了些文采,但逻辑严密,善用归纳法和类比推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文章的基本结构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比如《全爱》第一部,就是这样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短文。墨子形象的表现,是墨子比较文学化的一个方面。在记录墨子的公伯、吕温、庚戌等言行时,墨子“寸步不让”、热心救世的形象也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节《孟子》与《庄子》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纪传体散文。这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合著的。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
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游说滕、陆,晚年退居邹,讲学著书。他主张“王道”和“仁政”,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勒索。他主张“民高于君”,以民为本。他还提倡“性善”,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孟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再现了孟子作为一个儒家学者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形象,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直爽、感性的人格。鄙视汉奸,有时近乎不宽容;关于文艺的争论,有时有失偏颇;诚实和坦率有时近乎天真。
《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充满论战,但讲究辩论技巧,刚柔并济。或者说,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掌握对方的心理,巧妙巧妙,吸引人的注意力,步步紧逼,令人应接不暇。比如孟子巧妙地避开了齐宣王的“霸道”心理,把话题逐渐转向“王道”,以引起他对“王道”的兴趣,那么他就会正面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或者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提出论点,设立反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让对方陷入矛盾的境地。比如《为神农许下诺言》(《论滕文公》)一章就驳斥了圣人和百姓是合二为一的。
从语言上看,孟子不仅语言丰富多彩,通顺流畅,而且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眼尖”、“水深火热”、“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许多词语都成了成语,流传至今。
《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的作品。原著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来说,庄子写的是内篇,外篇和杂篇是他的弟子和弟子写的。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曾受孟启元之命,游遍楚、魏、赵、齐、鲁等国。他家境贫寒,但他鄙视官职。他通晓各种学说,对老子最为顺从。他强烈批判现实的黑暗,而不是儒墨礼义。他提倡清静,顺应自然。主张万物一体,生死与共,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主张是非非难,与世俗和谐。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的杂文中,庄子的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情节性强的具象比喻和寓言说理,把文学和哲学融为一炉,把深刻的哲学形象变得生动有趣。如《逍遥游》用大鹏、雪鸽、荀、智来说明作者对绝对自由的追求。所有的活动和现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在物质世界都没有绝对的自由,然后才能得出自己的正见。至于用寓言说理,就更突出了。庄子的自言自语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多。这些寓言富有想象力,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性、说服力和说服力。《巧手知牛》(养生大师),以知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其次,《庄子》想象力丰富,构思独特,夸张大胆,一波三折,意境广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外物》),“五十只蝎子(健牛)作饵,下蹲备案,东海投竿”,鱼吞钩后。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吃不饱。《快乐旅行》中大鹏展翅的画面特别广阔。它是由一条“千里之外”的巨型鱿鱼,用翅膀飞翔而成的,但却是“三千里之外,腾空而起者九万里”。其景之强,其思之奇,前无古人。
第三,庄子的语言也是诸子中最高的。它不仅充满了笑声和谩骂,也充满了热情和气势。它有丰富的词汇,并创造了新词,如“无忧无虑”,“混乱”,“意外”,“奇怪”,“寓言”,“运气成为风”,“熟练”。
庄子的思想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诸子中也是非常突出的。郭沫若认为“一部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有一半是受他影响的”(庄子、鲁迅)。
第三节《荀子》和《万事皆有错》
荀子是荀况和他的弟子们写的。这个版本有32篇文章,大部分是荀子写的,少数是他的弟子写的。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他的学说以孔子的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了各家学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礼法。他反对对命运的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和“制命而用”,反对性善论,提倡性恶论,因而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努力。在他的弟子中,韩非和李斯是有名的。
《荀子》中的文章主要是长篇专著。这些论文大多善于围绕题目或某个中心进行类比、引用、比喻、排比等推理,分层次展开论述。结构密集严谨,推理透彻透彻,风格沉稳深刻,语言简洁凝练,用词丰富多彩,句法气势十足。比如《劝学》就是鼓励人们学习的专著。以及学习的态度、方式、方法,结构严谨,推理透彻。特别是在学习态度一节,接连使用了九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阐述了学习是专注的、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的。同时这些比喻重叠,整齐流畅,气势十足,音节铿锵。
《荀子》还包括《相城》、《左氏》、《赋篇》,属于文学范畴。《相城》是一部以楚民歌形式宣传政治主张的作品,是一部韵文。《赋篇》包括《李》、《知》、《韵》、《蚕》、《真》五首小赋及附本。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立的一部政治哲学集。共有55篇,有几章被后人侵占。多为说理文章,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清晰,深刻鲜明,言辞犀利,文风险峻。例如,兀术用近7000字指责兀术。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来解释事物,也是韩非子的一个突出特点。《韩非子》中有300多个寓言,其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森林的故事和关于国内外故事的故事。这些寓言大多形象生动,令人赏心悦目,发人深省,而情节生动幽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如《等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