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家乡的摄影家韦碧。
他平时拍家里的风景,人物,一些农具,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我习惯用毛笔写字,我把我的摄影和写在宣纸上的书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从来没有你》是青山采访四个人的一本书。讲了四个故事。这是第二个故事。以下是我读书笔记的摘录。但因为是采访,所以主体一般都是主角魏碧。
水稻脱粒机是用来脱粒的。过去,水稻脱粒完全依靠人力使其转动,使其发出呼呼声。水稻脱粒机一般是两个人同时使用。时间长了,炉排上的板条都凹陷了。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做了很多工作。每到秋收双枪,三兄妹都逃不了。
我在努力寻找的,可能是一种清晰而真诚的自我表达。
有时候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一颗驱动和引领赛道的心。人们自然会知道去哪里。
这是一个被紧密的家庭关系包裹着的人。你得到的背后,一定有切实的努力和支持。
现在的人买书读书都比较谨慎,一年买不了两本书。如果觉得时间有限,就看一本真正有意义的书,学点东西。很少有经典可以读。有时候能读几个字,就够一辈子用了。
这里很安静。我现在都不想去县城了。我一到这个城市,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不需要和外界有太多的交流,也厌倦了所谓的高雅娱乐。说到底,心要呼应自然,从中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房前屋后应该有一些落叶的树。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四季。否则没意思。
木山问,这件事(指韦比拍摄作品因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入狱)让你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没有退路?
回答:它让我意识到一件事。生命很短暂,很珍贵,只属于我一个人。不要浪费在与自己无关的情境、人和事上。那是你说的,撤退,活出自己,免疫它,尽可能远离污染。
这几年,我基本明白了,城市里就是这样,我明白大家都是怎么生活的。这是我讨厌的活法。
厌倦了这个城市。不仅生活压力大,我还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就像陷入了激流,活得没有了自我。这种牺牲,如果可以称之为奉献的话,其实就是一种相互消耗。
我不能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做出选择,离开。城市里那几十平米不是家,没有灵魂的容身之地。逃还是退,都是别人的说法。你知道你在哪里最舒服。
我很高兴我有一个可以退隐的地方。很高兴知道你想要的生活方式。虽然现在的生活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想目标,但至少在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回农村并不是我自己的想法,但可能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一大批有一定觉悟的人的倾向。只是有些人无家可归,无能为力,没有归属感,没有家。
写字不是为了当书法家,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通过它,你可以修复你的心,打开另一扇门。
我愿意给我的朋友写信。如果你用毛笔写信,别人可能会觉得受影响。其实大家都不用装正经,哪怕用的是钢笔铅笔。20年前的友谊,你可以通过信件、短信、邮件看到,也无法触及。
照片中的谨慎感很重要。现在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心惶惶。让人看着不爽,各种被抛弃的表情和姿势。那是因为被拍的人没准备好,被拍的人太粗鲁太草率。我们对一件事的真实感觉被抢走了。
青山说,时代淘汰了很多东西,人有时候抗拒不了,也没有办法抗拒。
他说,淘汰什么无所谓,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就好。
法国国家图书馆想收藏他的孟茜,但他拒绝了。“中介工作不规范,很多领导机构会觉得收藏作品是为了荣耀作者,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我不喜欢这样。尊重劳动是最起码的。”
他用小写字母写下了孟茜2。冷静叙述,不让文字干扰画面,只是照片的陪衬。作品反映不错,但大多是圈内人。他认为这组片子没有炫目的技巧,也不是让人产生感官刺激的画面。水车,母亲的旧镜子,父母结婚时用过的旧床,母亲做的棉鞋…
对于这些东西的表达,他又追求平淡和质朴。那些东西有光彩,不需要装饰。有时候修饰是一种弱化。
生活在家乡就像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他感觉很舒服,知道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希望这种对家乡的表达永远不要停止。但是,我们还得看我们自己。随着境界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事物和层次,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看到浩瀚。
时代变化太快了,现在整个村子都没有牛了,所有的牛都是养着给人吃的。综合机械化是农村发展的唯一出路,一般都是这样宣传的。将来,农村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犁,也不知道犁和牛的关系。我不知道为什么犁下会有一头牛。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送走了农耕文明和手工业时代,或许在做一些独特的东西。
他说农耕文明好,那就是可持续,绝对低碳。
家庭生活如何影响一个艺术家?
女人是把男人拽到世界上来的人。人的兽性有两面,一面是神性,一面是兽性。他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事业是神圣的,不仅仅是混碗饭吃,所以我愿意为此牺牲我所有的东西。但如果选择了家庭,就要作为男人来承担。
住在这里最奢侈的就是吃自己种的菜。时令菜每天都会吃,真的叫粗茶淡饭。
如果有一点闲暇,我会想想该做什么,觉得生活有点太平淡,或者说太淡了。但是有时候我觉得挺好的。在城市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存在感很强。
青山问韦碧之妻娜娜,在这里住两年会不会有变化。
答:不到两年就变了。大自然和天空特别容易影响人。大自然是安静的,但却给人很多启发。很多事情会从自然的角度考虑。城市里的感觉真的很有限,没有那么多。
妻子娜娜谈到了魏墙:
他身体不好。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很悲观,想着消极的一面。一旦我好了,我会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我试着帮他一起控制。希望不大,身体好最重要。
婚后觉得两个人的关系需要经营。一开始很容易互相包容,但是生活久了,就要互相为对方提供能量。
我曾经以自我为中心,不妥协,固执。他改变了我很多。我愿意改变。
他很真实。一开始他只是觉得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信。之前的爱情,我的心好像还没有沉到底。和他在一起,你不需要考虑别的。
这是一种信任。
老书记在嘴唇上挖藕的时候给了我两个完整的。其实一个就够了,埋在泥里,当年长满了荷塘,很神奇。蹲在那里,看到比自己高很多的荷叶,就会闻到香味。
我说,你可以给孩子煮荷叶粥,夏天喝凉了。《浮生六记》中还有一种用法,黄昏时莲花花瓣开合。黄昏时把茶放进去,晚上用花瓣把茶包好,第二天早上拿出来。茶浸透了荷花的浓郁香味。这是一个美丽的细节。
他说,农村的孩子分为两类。一个是出去了就必须回老家,否则几年都不回家。一种是彻底摆脱农民身份,成为城市居民。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渴望回来。
“我哥哥不喜欢这里,因为他的童年几乎是痛苦的回忆。他现在是小地方的成功人士,一直对我的行为很悲观。我觉得我太寒酸了,我不能一辈子都这样下去。我为我着急。”
“我妈妈也是。我希望我至少能住在县城,买套大房子,开辆稍微好点的车,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他们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在农村,我在城市很痛苦,虽然那种生活也能让我麻木。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的农村记忆不是苦涩的,都是美好的。因此,我强烈地想回到与自己有关的土地上。”
有时候他觉得回来后,有些灵魂还在飘。没有完全整合。有点像回家。
他说他刚去深圳的时候,刚从农村出来,二十岁前挣了两三百块钱。很酷,像个有钱人。打印的时候收入比较客观,一天可以挥霍几千块。我不知道什么叫做钱。当时在澧县,一万块钱大概可以买一套房子。
“我完全忘记了我的形状。整天就是喝酒玩,找不到北。浪费自己的青春现在我觉得这种铺张浪费未必是坏事,因为该看的都看到了,欲望也得到了释放。黄山归来不看岳。”
在你充分体验和释放了欲望之后,那些事情就不会再做了吗?
每个人的智商不同,机会也不同。可能有一些聪明人不需要这个舞台,早就能看清楚了。
有没有可能不经历就绕开?
我想一定有人有这种能力。不一定能绕过去。他走了一条路,路确实很高,所以他正确地走了下去。
一个人二十多岁能选择光明的道路吗?
是的。我从小就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没有杂念,正在走向智慧之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体验痛苦。
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亲身实验,你能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吗?
肯定有,但是这样的人比较少。
“书法需要平衡,力度要收起来,一旦收起来就是阴阳。方法有很多,比如不放,不单独拿起笔等等。大道至简,做人道理也统一。书法会让内心更安静。如果你对一切都很安静,你就不用担心做不好美术技巧。”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有渊源,这是一个有力的观点。练书法的人想学中医,一定比不练的人学得好。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说的是同一件事。学了中医,就不用担心不懂书法了。懂京剧就不用担心不懂武术。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美妙之处,它往往能说明真相。任何渠道都通向大道,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大道。
“感觉比说出来更重要。现代人缺的是静下心来看看内心,和古人坐在一起。”
他说他喜欢写作,不写会有负罪感。或者在早上,或者在晚上,有时我会记起一些事情。一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手痒,看到什么都想写写画画,在不同的材料上。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新的杆子。竹内有膜,毛笔的触感极好。他在扁担上写的是:终于有了一根属于自己的扁担,可以帮我妈捡屎了。
“写完了,我死了以后,也许后人收拾屋子的时候会不小心看到。写杆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说不定还会有一些正面作用。有些细节对孩子的影响是你想象不到的。”
早上起来,雾下的植物挂着露珠,鸟儿在头顶叽叽喳喳迎接新的一天。远处,朦胧如画。我停下来,想知道我是否生活在现实中。所以,是不是太幸福了?南方不远处,传来了一股缓慢的悲喜。我知道又一个老人去世了,他的生命结束了。
“以前食品基本不包装。现在看,两块饼干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罪。”
湖南的冬天,雾总是日复一日的样子。雾,抹去了尘世的具体,呈现了诗意。好的照片是和上帝一起思考。那一刻,你走了。
“对我来说,如果我有平和的心态,我可以用几棵树活一辈子。当它们成为永久的时候。这些山太美了,你看一整天都不会厌倦。这种快感远胜于挣1000万开奔驰或宝马。金钱、技术、物质解决不了人的空虚。这不是阿q精神,90%的幸福和这些无关。这些想法可能是上天给我的一点智慧,加上我小时候的经历和后来的意识。”
很多人会由内而外的不快乐,也可以说是上天没有给他这份祝福。他们享受着温水游泳池,昂贵的保时捷,活在别人的眼中。
我说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消费过度,但是人在欲望中得不到真正的安慰。比如手机,不断的改进技术,升级换代,导致很多人的手机根本不破旧,反而愿意跟风消费。拥有一些更新、更高级、更豪华、更有趣的东西,似乎能带来愉悦和成功,即使它转瞬即逝。
就像你说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通过自然的互动得到滋养,但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所以只能尝试通过其他的渠道和各种欲望的实现来满足自己。人的心灵有时是如此的躁动不安,离不开外界的场景和物体,需要各种新闻、娱乐、信息和放荡,并被其所控制。
他说人的内心是空虚的,没有与自然互动的能力。但是物质欲望永远满足不了灵魂。佛教徒有一句话,如果你想得到更多,你就会受苦。无休止的吃喝,豪车,花花绿绿的商品,都是短暂的麻醉。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几千年的文明在我们这一代被如此彻底地抛弃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管不住自己?是真的亏还是短期亏?”
“我能有今天,全靠父母朴实的言传身教和田地的滋养。幸运的是,我没有走错路。人有一点野性是好的。这个时代可能恰恰需要这种原始的野性,会更加珍贵。所以我特别希望孩子能多接触土地。"
他自己做了一个总结,他成功的朋友百分之八九十来自农村。农村的孩子起点会低一点,可能会晚一点开始懂事,但没关系。他们自然和弟子有联系,有好感。他们能闻到、看到和触摸到的是大自然。感知够了,能量攒够了,自然会有爆发。这种储备很重要,是城市孩子所缺乏的。所以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城市的尾气中度过童年和青春期。
虽然不可否认,农村也在遭受一种结构性的破坏,但他认为,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触摸和感受,还是会有所不同。知道什么对孩子好。摸一次比想象一百次更有效。
“在任何地方,加拿大和美国,无论多好,都不属于你。只有童年的东西是属于你的,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交流。童年记忆太重要了,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一生。黄永玉描述的一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小时候坐在腰盆里,穿梭在荷塘里,透过太阳照射的荷叶看天空。多好啊。”
“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孩子还小,时间又小又少,总是被生活中的琐事撕裂。我是一个有危机意识的人,有时候会感到焦虑。因为你正值壮年,所以你要努力。不工作就喝西北风。后来觉得一定要跨过这个坎,把平凡琐碎的生活当成修炼。其实是心态的转变。要接受,就平平淡淡地对待。”
“只有放开,打开了,才有可能看到别的东西。不然状态总是不对,逼到绝路,心情不好会影响家庭。不谈创作。不会没事的。我们必须从长计议,别无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努力。”
“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拍,就是想拍。没办法强迫自己去挖东西,这样挖出来的东西可能就被糟蹋了。想要有感情积累,某种程度上会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夫妻之间一定要互相妥协,最好是和谐的。艺术不能妥协。它越纯粹,就越成为它自己。艺人不能缺钱。没有钱,很难维持尊严。我还是幸运的,否则我会被卷入城市的洪流中。”
越成熟的东西越难推进。越往后,越理性,越功利,越危险。这些都需要处理好。
如果我想太多,上帝会嘲笑我。我正在克服这种功利心。所以我现在有点大意,等待时机,天地自然会指引我。等待种子自然发芽,不管最后结果如何。
各种能想到的奇奇怪怪的手段,别人早就用过了,而且远远超出想象。所以你不用考虑别人有没有做过什么,挤出什么感觉就行了。不用担心形式和内容会不会和别人重复,只要是自己的,真诚的。
有时候在一个环境呆太久,太熟悉,会感觉迟钝。需要自律,唤醒一些东西,把敏感从麻木中拖出来看看。接触和感知新事物。但是他不认为旅行和同龄人的交流很重要。我觉得人只要内心强大就好了。如果你的心够大,就不需要远行。
现在一切都那么方便。城市看起来都一样,追求也一样。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东西,这很好。你无法抹去地狱的界限,它意味着特殊。
“我如履薄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真的不想再经历一次低谷,尽管低谷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说的低,不是指监狱生活。只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对此我毫无顾忌。我指的是人没有方向的状态。”
Ps:看了青山的文章,她提到自己很少用微信,只有二三十个好友。后来我也删了500到300的好友,还有很多,需要选择。
最近和外界环境亲密接触,身体发出疲惫的信号,需要向内修炼。有时候觉得这个身体经常提醒我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不要生气,提醒我要专注于内心的静修,这是常人得不到的宝贵机会。我理想中的老年生活在《我从未有过》中处处流露。希望能得到这份祝福。
《韦德曾有》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酒醉楼的主人刘翰林对食物的态度。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