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最闪亮的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施耐庵是根据民间流传已久的水浒传故事写成的。该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描述了北宋末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展现了一批不堪暴政压迫的善良“汉”揭竿而起,聚集在沂水梁山,直至接受诏安政策使农民起义失败。它正面赞扬了敢于反抗的农民起义英雄,塑造了许多标新立异的艺术典型,揭露了封建地主官僚鱼肉百姓的罪行。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这部小说最闪耀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所传达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在他的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物形象——宋江。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孝顺父母,尊重叛逆。这是他性格中温柔的一面。他忠于皇帝,也忠于他人。这是他性格中正统的一面。他明里给大家打工,暗里和江湖大盗交朋友。这种文蛤也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对国家,写诗,这是他性格中叛逆的一面...施耐庵对宋江的描写充满了矛盾。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形象,所以我觉得宋江是一个忠义兼备的人。因为宋江是梁山的领袖,是英雄的代表,梁山英雄是一群忠义之人,这就是作品所歌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忠义观。

《水浒第一书记》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从聚义梁山伯被汉奸谋杀到被朝廷招安,再到打垮辽兵,最后消灭叛军的英雄传奇故事。看完全书,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忠义。忠诚就是对祖国,对亲人,对朋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宋江在各种威胁利诱下依然忠于祖国,这就是忠诚;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赶到梁山后,辱骂高俅的儿子宁死不屈,最后上吊自杀。这也是忠诚。

当今社会,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忠”字,但很少有人能做到“义”字。一个“义”字包含的内容太多了。水浒传中,108英雄是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为一个“义”字做一切;为民除暴安良,舍生忘死只为一个“义”字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是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书写的,给别人让座几乎任何人都能获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救人于危难。因为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甚至是用一种生活换另一种生活的决心。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正义感很强的人,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舍身取义?他们不怕死吗?他们可以为正义和真理冒生命危险,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不该做,什么值得用生命去争取。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明白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经被麻木吞噬了,他的奋斗激情已经被冻结了,但是他的灵魂已经被社会上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传》的英雄中有一个黑人。他做事鲁莽,脾气暴躁,经常因为琐事与人发生矛盾,甚至杀人。但是,他有一条坎坷的路,他可以拔刀相助那些无良的家伙。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件,但“义”字却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朋友忠诚是“小气”,用公正的眼光对待陌生人或事物是“正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正义的民族。日本侵华时,多少革命先烈怀着凛然的忠诚,用他们满腔的热血,誓死不屈,成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上帝,但可以不相信“神圣”。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因此,这也是我们国家司法的根本任务。让我们相信这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份“神圣”。《水浒传》组织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这里所说的“义”,一定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阿明朝人郎应曰:“未料当时有不雅之礼,河中必有不义之意。”这其实就是说水浒传里的意思和统治阶级一直以来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在封建社会,下层阶级也讲课。他们强调朋友之间的友谊。当道路崎岖不平时,他们拔剑相助。至于“扶贫济困”、“杀富”,都表现出了“义”。所以《水浒传》写的意思是在特定环境下反封建、反压迫,与儒家伦理中的“义”不同。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江作为梁山湖主,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到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在对《水浒传》的评价中,对宋江有不同的看法。宋江自己也说:“相貌黑,身材矮,生而为小官,文不能保国,武不能服众。他手无缚鸡之力,雨无箭之力。”《水浒传》六十八回,可见宋江还是认识自己的。对于宋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宋江的外号,彰显了英雄本色和侠义精神。宋江,名公,有三个外号:○1孝和黑三郎(不过现在宋江对外的家庭关系是以孝为基础的);○2及时雨(主要说他助人为乐,助人为乐);○3胡(据考证,与宋代官名有关,反映宋江对朝廷的忠诚)。

2.宋江的出身和职业对他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影响很大。宋江从小读儒家书籍,接受传统教育,进入社会在县衙做镖师,刀笔样样精通。他的经历和人格使他理解和体验到人民的苦难,有正义感。因为他是小官吏,所以他懂得法律,有守法的习惯。宋江到了梁山泊后,综合处理问题。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了枷。别人开枷,他说不行。这是国家法令。

3.梁山前豪杰宋江,把古典思想放在了义里。当法律和正义发生矛盾时,他就无视法律。他为梁山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在给梁山好汉最后一根稻草时杀死了阎婆惜。

4.宋江上了梁山后,成了起义军的首领。他自己也说文武双全没什么突出的,为什么能当领导?这是因为宋江有以下优势:在江湖上有一定号召力;关爱兄弟,在他们有难的时候想办法解救他们;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比如散打朱家庄。他注重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拆散了朱家庄等两个联盟。

5.宋江中招后成为朝廷忠臣。他的想法是为国家做贡献,保护环境和人民。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堂”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把钥匙。被招降后,他把梁山“为天行道”的大旗改成了“顺天护国”,他也从一个领导变成了服从朝廷的下属。此时宋江的思想是:我爱国,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辜负我,我也不辜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英雄的劝阻,去招降方腊,十分悲壮。

6.悲惨的结局。宋郑江方腊,65,438+008英雄留下27个,其余不是牺牲就是留下,朝廷不信任他,害他害死。临死前,宋江怕李悝jy造反,让李悝jy喝药酒中毒。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第一,他是一个英勇的英雄,是梁山的领袖。入伍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死去。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因“义”而成,因“忠”而败。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但一言以蔽之,只有三种观点:一、农民起义论。无论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鼓吹投降主义,都承认是农民起义的作品。第二,大众说。认为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老百姓而写”;三是忠臣奸臣斗争论。认为是忠臣奸臣之争,歌颂忠义。这三种思想,真的很难决定谁对谁错。因为每一种都含有合理的成分,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说的思想内容。三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牵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作品,它所传递的几个思想倾向都值得关注:宣扬忠义,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中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第一,作品的题目是《忠诚》。水浒最早的名字是忠义水浒,甚至是忠义传说。明代杨《水浒传·忠义全传序》说:“水浒忠义,忠义在水浒也”。

其次,“忠义”是梁山好汉行动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属于传统道德的范畴。《水浒传》中“忠”的内涵是复杂的。《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说:“忠恨贼臣为王,义连兄弟而藏。不是因为忠诚和义气,我才和18个人团聚。”显然有“忠义”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忠”字也包含着“保护环境、保护人民”、“杀富济贫”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的强调反映了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小说中的歌曲《扶危济困》不仅从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社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倾尽全力互帮互助”,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和流浪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简而言之,“忠义”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既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现实秩序,又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游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意志。这是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原因。

第三,造就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臣义士,尤其是宋江成为忠义的化身。小说描写了一群“忠义之士”,旨在“杀尽残暴贪官,忠义报赵官”,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被奸臣贪官赶上梁山,沦为“盗贼”;在接受了朝廷的恩宠后,他们向北进军辽国,向南进军方腊。“* * *牢记忠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被冤枉了国家的国王和没有办法的大臣逼到了墙角。作者感叹“恶灵今去,朝臣贼子犹在”,愤然为忠臣仁人写下忠义悲歌。

起义军首领宋江的形象最能体现忠义挽歌的主题。宋江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是“忠”的化身。“忠”和“义”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义”的社会理想层面是让梁山义军反抗黑暗,为天主持正义;“忠”的伦理准则是支持朝廷,维护现实政治秩序。正因为“忠义”内涵不同,相互对立,所以很难兼得。欲忠必舍义,欲义必不忠。宋江的性格是在“忠”与“义”的矛盾中曲折发展的

因为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是“少年政治家,史学家”,又是小官吏,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灵魂深处,有着“忠君孝”的“强烈”的道德伦理思想。所以他养成了仗义疏财的天性,所以河北、山东有名,称他为“及时雨”。

在宋江身上,如果说“义”让他结交江湖,帮助困难户,乐善好施,反抗现实,那么“忠”让他认为谋反是大恶。虽然是被逼上梁山,但他也在梁山,心在朝廷之上,时刻不忘“忏悔”,为朝廷效力。

“义”的反抗与“忠”的妥协的矛盾,早在18宋江刚出场时就表现出来了: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案件落入宋江手中。为了“义”,他冒着生命危险“触犯法律”,先通风报信晁盖,又偷偷放走七侠。

但事后宋江认为,晁盖等人劫生辰纲,杀公人,是灭九族之事,但从法度上讲,是不可饶恕的。然后,为了维持他与梁山的关系,他杀死了试图背叛他的阎婆惜,不得不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但此时他想逃避政府的抓捕,却不想直接与政府对抗,上了梁山。结果他只暂时留在了孔明、孔亮、华容道,直到清风寨的刘高想陷害他至死,他才带领严顺、华容、秦明上了梁山。然而,在途中,他突然收到了石勇的假信,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立刻改变了初衷,离开了大集团,回家参加葬礼。在这里,“孝”的概念并没有取代“义”的概念,而是起了带头作用。事实上,“孝”和“忠”作为道德伦理概念是两回事。在“教”和“义”面前,他把“孝”放在第一位。这个时候政府把他抓的很紧。他知道回家不会有好结果,但他宁愿被捕入狱,也不愿再次背叛朝廷上梁山。“忠”的观念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回家后被抓,于是接受了政府对江州的断绝。临行前,父亲告诉他:“你是被迫从梁山来到这里的。如果他们劫持你下山,一定不要跟着他,骂人家不忠不孝。”所以在穿越梁山泊的路上,他宁愿多走几里路,抄小路,为的就是拉他入伙上梁山。然而事与愿违,梁山好汉刘唐和华容真的来见宋江了。刘唐想杀了两个押运的工人,救出宋江,宋江顿时急了。他连忙说:“这不是你哥哥对宋江的夸奖,反而会把我困在不忠不孝的地方。我还不如去死。”把刀伸进你的喉咙自杀。华容想和宋江说话,宋江说:“贤弟,什么事!这是国法,你敢动!”到了聚义堂,拒绝晁盖解救。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不争而从弟,便是不忠不孝。”该坐牢了,他还口口声声说忠孝,可见忠孝观念在宋江心中是多么根深蒂固。直到江州服刑,他在浔阳楼写了两首诗。其中“他若再过一年报仇,就血溅浔阳河口”和“他若再过一年得了凌云志,就敢嘲笑黄巢的丈夫”等句子被斥为反诗,处刑斩首。梁山好汉冒着生命危险抢庭救出后,实在无路可走。他说:“今天,宋江不能上梁山。”

宋江上梁山后,积极与晁盖斗争。晁盖死后,他接任了整个山寨的首领。宋江作为梁山的三寨主,一改前寨主王伦的不厚道和二寨主晁盖的不忠信,独立执行“满忠义”路线。他虽然不如古典武侠,文学作品和社会地位不如柴进,但他能让“万虎一心归水泊”,是因为他“忠天忠肝”。“义”是联系他对李悝第一流人物的看法的纽带,“忠”是他对关胜第一流人物的看法的桥梁。“义”是他受欢迎的基础,“忠”是《水泊》塑造英雄的目的。

《水浒传》在讴歌宋江等梁山好汉“忠义”的同时,也深刻揭露了上至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暴君士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由来已久。“忠”和“义”一直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尤其是宋元以来在社会上流行。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需要史家仔细讨论,但它作为“再谈巷议”在民间流行,显然越来越明显地涂上了“忠”的色彩。正是沿着这种长期的思维模式,小说作者施耐庵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之传。

[参考文献]

1,李志续烧书中华书局出版1975。

2.陈《水浒传》评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裴元需要的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