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文化内容概述

所谓“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观念的发展可分为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阶段。在最初阶段,三教虽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又是相互独立的,当然也是相互影响的。儒、道、佛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注重的是其社会功能的互补性。中间阶段是过渡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心意识的循环和融合,逐渐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还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到了最后阶段,才有真正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延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第三阶段也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演化出“三教融合”的新成分,这也体现了三教融合的日益发展趋势。

1,儒家创始人:孔子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著作:《论语》《孟子》《荀子》。主旨: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1)仁:对缓和阶级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对近代倡导的民本理念也有借鉴意义。其改良政治的理念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礼:具有承认阶级和阶级剥削,镇压人民斗争的消极性,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道教创始人:老子,代表人物:庄子。

道教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支柱。道家以道为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世间最高的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道家以道来探讨自然、社会和生命家园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谈的《六经要论》中,被称为“道学家”。韩曙文艺之称道教,列为九大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之前或与《庄子》同时期的,有杨朱的“存全自然之真”说,宋朔、殷闻的“小欲”说,还有彭蒙、田片、沈导的“弃知脱己”说,都与道家思想接近,有的被称为道家学派。道家理论主要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基础,强调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要遵循“道”,“生而无有,行而无靠,长而不杀”。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舍义而不留情”,认为“夫忠薄而乱”,与儒墨学说明显对立。后来道家结合著名学者、法家,成为黄老之学。在汉初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黄老逐渐衰落。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家思想的产生产生了影响。魏晋玄学盛行,王弼和言和率先以老庄诠释儒家经典,促进了儒道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学者们用老庄诠释佛经,出现了佛道融合的趋势。宋明理学家崇尚道统,排斥佛旧,但仍吸收了一些道家思想。道教对中国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主要著作是老子和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其思想的精髓是崇尚道德。

3.佛教代表

梵语

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 486年),释迦牟尼被佛教徒视为礼称,意为“释迦牟尼的圣人”。佛,梵文为佛,意为“悟”,中文翻译为“佛”。梵文释迦牟尼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部落的名字,意思是“可以”;“牟尼”可译为“文”,是一种尊称,蕴含着“仁、儒、默、忍”的含义。意译也可以组合成“仁、忍、儒、寂”,意为释迦牟尼民族的圣人。

悉达多,俗名,生于公元前566年。他原本是释迦牟尼的王子。29岁出家,师从著名的沙门阿洛洛加罗摩和乌托加罗摩,修习禅定。他很快就完成了他们教他的一切,但这并没有满足他的愿望。经过六年的苦修,在一个晚上的禅修中,他依次体验了禅的四大境界,然后继续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当晚就达到了开悟。从此,他被称为佛陀。他到处宣扬,组织了一个僧侣团体,直到公元前486年去世。简称“释迦牟尼”。他创立的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起,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相传佛祖死后,弟子焚烧佛身,在灰烬中得到四颗牙齿、指骨、头骨、头发等物。弟子们举起舍利,佛祖,朝拜他。后来阿育王把所有的舍利子都拿出来,分成八万四千件,装进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很多传入中国。

1987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祖舍利,这是佛教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是佛祖的一根中指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