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染坊》中陈寿亭的人格

分析1:

陈寿亭从一个乞丐成为一个民族企业家或许有机会,但这更多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决定成败”,陈寿亭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成功。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陈寿亭这个人物。

在剧中,陈寿亭曾经评价过他的能力。他说,“如果国家强大了,我可以把染厂开得和整个青岛城一样大”。不考虑其他方面,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个疯子。青岛有多大?没有你们家两三个大,也没有周村的大。但他发表这样的狂言,说明他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疯子。虽然他开的染坊没有青岛那么大,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能小看他。因为他在青岛的成绩,我们都看到了。孙明祖和藤井不都成了他的失败者和他的囊中之物吗?他的染料厂没能扩张,是他那句话的前提造成的。国家不够强大,让他无法施展才华,让他空虚却无法宣泄狂妄。

其实他的嚣张气焰也不是开了染厂之后才有的。当他乞讨时,他表现出了傲慢。我记得在剧的开头,他要去索子叔叔家吃饭。当锁叔给他半块蛋糕时,他说:“等我发了财,我会好好待你老人家的。”。可能我们会觉得只是普通的一句话,偶尔会说几句。但是,他不是偶然的,他不认命,他不相信别人生来就是为了吃好穿好,他生来就注定是乞丐。那一夜,他在街上快冻死了,手舞足蹈,大喊天下皇帝轮流坐地。那是他的傲慢。正是因为寒冷、饥饿和不公,他喊出了争夺世界的决心。似乎从古至今,凡是有点傲气的,都被人排挤,比如王波、嵇康,不准重用,最后英年早逝。

然而,陈寿亭不同。他虽然疯疯癫癫,却深受人们的喜爱。用陆家驹的话来说,“你是难忘的”。这就是陈寿亭的人格魅力,几乎所有接近他的人都深深记得他。他的人格魅力是自己挣来的。以孙明祖为例。起初,他们是生意上的对手。他们本该战斗到死,却成了朋友。当然,陈寿亭初入青时,与孙明祖也有过一些摩擦,一度视对方为对手。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成了朋友。虽然他们是同行,但他们是真正平等的,孙明祖经常向陈寿亭征求意见。这种从对手到朋友的转变是由于陈寿亭性格中仁慈的一面。而这种仁,也成为了他人格魅力的来源之一。关于他的善举,有话说。带孙明祖去骗陈寿亭染布配方,然后回来谈。本来,陈寿亭可以要求孙明祖支付所有染布的费用,但他并不觉得残忍。他告诉孙明祖如何挽救褪色的布。而当陈寿亭与林家发生矛盾时,他没有将布匹送到南京以南,为林家挽回了声誉。他的仁义让他失去了很多对手,收获了很多朋友,这不能说是他的成功。

但是,在商场里一味的善良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在“奸”字当道的商场里,你的善良可能是别人的不公,但陈寿亭做到了,因为他的善良也带来了一个商人应有的奸诈。就拿他买藤井布这件事来说,说不要孙明祖买,说也不要。怕藤井找孙明祖,他让陆家驹带孙明祖去玩,自己却坐在家里等藤井来卖布。我们不能不说他是汉奸手里的高手。

还有,在买天津开口染厂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强奸到了无人能认的地步。如果在孙明祖处行骗,可以说他们只是朋友,但兄弟与他有血缘关系,但他还是行骗,居然让济南第一名商苗为他买津。说到底,商场就是一个油菜田,任何人都绝对不可能在商场站稳脚跟。

而且“强奸”不是商场学来的,也不是商场独有的。只要能强奸你的人生,就会有180度的大转弯。正如陈寿亭从乞丐变成企业家一样,可以说是他的强奸成就了他。他乞讨的时候,听到有人来开门,就躲在一个房子前面假装被冻住了,这样他就可以有地方住了。后来他很注意师傅学习染布,但在完成学业后,突然向未来岳父提出从师傅处辞职。当时他才14岁。在后来的商场里,他也时不时的强奸,让自己在商场里站稳脚跟,有一席之地。

可以说,他提出辞掉旧主,有点像朱元璋有意杀事后英雄,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主动提出辞掉老师傅,就像他对未来岳父解释的那样,“这要看你报答谁是对的。”是的,一个像老师傅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即使他教给陈寿亭更多的技能,陈寿亭也会想办法杀了这头驴。然而,像苗这样的人却深深地感激那个馒头。对于苗的恩情,他一直记在心里,每年过年的时候,陈寿亭都会去苗家给苗磕头。而陈寿亭也对苗汉东有着特殊的尊重。记得有一次苗汉东给陈寿亭打电话,陈寿亭一接电话就说了一串盛气凌人的话。知道是苗汉东后,他改变了语气。说记得苗的恩情,是因为他是山东有名的企业家,在他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到他,这是不对的。当陈寿亭去青岛和孙明祖抢生意时,他曾经用过庙汉东的一家餐馆。当时他资金短缺,别人叫他找苗先生帮忙,他死活不肯。最后苗先生听说了,帮了他一个大忙。

认识像苗先生这样的商界名人确实给了陈寿亭很多好处。无论是在青岛与孙明祖的纠纷中,还是济南染厂开业的时候,苗先生都有参与,后来买下开埠染厂,苗先生都给了很多帮助。但是陈寿亭不仅仅回报了那些杰出的人。作为索子大叔这样的穷人,他也深深记得索子大叔给他半块蛋糕的恩情。后来索子叔叔死的时候,哭的很伤心。那是他在剧中唯一一次哭,因为那个给了自己半个蛋糕的老人走了,他哭了。我们有点不相信,七尺男儿因为一个老人的去世而流泪。我觉得他把香使劲压在胸前的时候,一滴痛苦的眼泪都没流。是的,痛苦不能让像他这么坚强的人哭泣。只有情感上的悲伤才能让他眼中流出泪水。就像他经营的印染厂永远不会因为面临的困难而倒闭,只有国家灭亡了,他的印染厂才会在火焰中燃烧。

其实就算国家亡了,他还是可以开他的染料厂的。因为藤井欣赏他的才华,藤井希望陈寿亭能与他合作。然而,陈寿亭拒绝了,甚至多次从藤井获利。陈寿亭拒绝与藤井合作可能有他的爱国主义在里面,但他的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

当他在街上乞讨时,他不会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他想要的只是食物、衣服和不冷不饿。他开始染布后,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他只知道他要赚钱,而且赚很多钱是令人羡慕的。鲁师傅让他去青岛开染厂,他要求六四分。他要六分,陆家要四分,可见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只有钱才是一切。

后来他在青岛开了一家印染厂。一天,从东北来了一群难民,要他收留他们。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对这个国家有了一点了解。在后来的学生运动中,他甚至拿国家开玩笑。商人得知学生运动后,心思灵活地转了过来,却不得不免费在布上写上自己的布名。这是一场国家灾难。虽然他心里有这个想法,但这并不爱国。这与他后来免费为八路军染布的事实相去甚远。这不能怪他。当乞丐的时候,他被人看不起,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他努力工作挣钱。甚至在他染了布之后,他仍然被许多人看不起。最初和他合作的陆家驹就是其中之一。陆家驹是留学生,却让他和一个乞丐合作。他深感羞辱。在他看来,要饭的无非就是骗吃骗喝,那他能怎么办?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意识到陈寿亭是文盲,而不是没受过教育。还有三元染厂的赵,整天三国志不离手,还要跟较劲。也许他是全剧对陈寿亭最不满意的,也许是他在陈寿亭吐血而死的时候不承认陈寿亭比自己强。正如他的弟弟赵东初所说:“你熟悉三国,对每一个计划都了如指掌。如果你打不过陈寿亭这个乞丐,你会觉得丢脸”。的确,赵拒绝接受这个乞丐。即使在他知道自己错了之后,他也拉不下脸来当面送礼,只是每次都让赵东初上门说好话。其实在我看来,赵只是把当成了一个棋子,可以随心所欲的指挥,只是不当面操纵而已。陈寿亭和赵家有点关系。即便如此,还是被鄙视和看不起。我记得赵东初曾经说过,“我父亲说陈寿亭是个乞丐,他太高了,不能合作。但是如果合作的话,我们早就做出了成绩”难怪陈寿亭会背信弃义,连他这个乞丐出身的亲戚都看不起,他怎么能不努力,做出成绩来让世人看看。虽然在赵氏兄弟面前耍手段,但还是会帮他们,就像给国军染布一样,不是让他们赚了不少吗?我想,如果外人不认为他是乞丐,也许他就不会在商场被强奸了。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心。陈寿亭,极其强大的一个,也是这样。当锁叔病重住院时,陈寿亭说:“我只想让世人知道好人有好报。”。虽然他这么说,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他的内心。他要让世人知道,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是不义。也许这是他的心脏。因为他以乞丐的名义被很多人看不起,所以有这种感觉。

事实上,陈寿亭的心是善良的。从他在海边救出沈原一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也许他被这个世界忽视了,所以他站出来抗争,告诉别人,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他的善举也得到了回报。当他在济南开染厂时,沈原一邀请了许多将军来捧场。似乎应该从中看出好人有好报。

陈寿亭是商场上的天才,但他身处乱世,却因为国家的衰弱,失去了自己的染厂和年轻的生命。也许是因为他太强大了,才悲惨地死去。正如藤井所说,“国家太弱,个人太强,都不是好事。”他成功了,但因为太强壮而悲惨地死去。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足够强大,我们的国家会变得虚弱吗?陈寿亭会悲惨地死去吗?

分析二:

陈寿亭的人格特征

陈寿亭热情大方、灵活、幽默、意志坚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总结起来,有几点:

(1)仁

他善良正直。锁叔叔自己也饿了一半,但是他给小乞丐留了半个蛋糕。而呐喊,则是对帮助过他的人永远心存感激。就像瞎眼大妈说的“当年你舅舅好得像针鼻子,你却年年供米,月月供料。”还雇了房东的老婆伺候父母。这种“以德报恩”的义举,无论是来自富商,还是民间,甚至是土匪,在这种人性的光芒面前都望而却步。这种来自人类原生态的下层贫民中的淳朴善良,是主人公形象的基本底色。因为对这一点的关注,后面的故事才有了逻辑推演的基础。陈寿亭的染厂不打卡,他的厂里也没有打手和大狼狗。出身贫寒的陈寿亭,爱给员工出双入对,因为工人富了都舍不得吃,过年过节送“笑脸”也很大方。他在青岛把大华染厂卖给日本人后,所有的工人都在他的指挥下去了济南继续干。是因为春节的时候他给了大家20块大洋,那时候两块大洋基本可以喂饱一家三口一个月。他和他的竞争对手孙明祖在战场上毫不含糊,但始终抱着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孙明祖的工厂被日本人强行买下,失业在家。他请孙明祖做他的地区总代理。他退出青岛时,送给孙明祖一辆青岛才有的车,让他防备日本人的子弹。

(2)意义

他勇敢而有血性。这是主角的另一个亮点。治贼心的刘绶汀大师说:“这种善良和残忍,你给谁打分?”。他明明讨厌爱情,他的病却像是仇恨。他不能眼里揉沙子。他一方面以理识匪,一方面以权示人。他以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制服了常山刘孜帮和济南青洪帮。至于狡猾的民族败类,阴险的日本商人藤井更是勇往直前,毫不妥协。可谓道高一尺魔高十丈。他设计让家族父子破产仓皇出逃,藤井不得不撤退。在当时的背景下,虽然无法从根本上阻止日本资本势力进攻中国和山东,但在以陈寿亭为代表的民族实业家的齐心协力下,藤井在施压过程中付出了当时最大的代价。这场惊心动魄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远远超出了商战的范畴,而是正义与邪恶、民族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势力的较量,也是上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一个缩影。

(3)仪式

他进退自如,分寸感恰到好处。虽然变化多端,但他始终把握好“度”,从不出错。家驹从来不跟他打架,也从来不觉得对不起伴侣的心意。他真是一位绅士的朋友。董军时刻提防着,想“掴一记耳光”,于是寿亭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更多的钱,安心赚你,没得商量。如果董军像贾菊一样慷慨,即使他像董卓一样善良,寿亭也可能不好意思这么做。孙明祖为了得到秘方而落入陷阱,林被迫撤退,最后投降。所有这一切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周村,王掌柜和姐夫雇土匪给陈铁喊票,陈寿亭用筒子香“自残”脱身后从不报复;离开青岛前,陈寿亭把自己的染织秘方和“私车”留给了老对手孙明祖;在济南期间,即使在“飞虎队打美人计”的高潮中,我还是设法把握住了分寸,没有直奔林的老巢——上海。喊就够了,好了就关,从来没有礼物。而他对周掌柜和陆师傅,对苗哥和林老汉,也一直是毕恭毕敬的,从来没有出过差错。这应该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民俗吧;你对我“不厚道”,我对你“不义”。“方便别人,方便自己”等为人处事的原则。

(4)智慧

他既聪明又狡猾。比聪明更幽默调皮,比狡猾更公正善良。虽然陈寿亭不识字,但他从小就痴迷于讲故事、下棋和地方戏。在生意上,他也有让人读报的习惯,而且念念不忘,善于沟通。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仅曲艺形式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歌和谚语也是他智慧的源泉。济南时期是陈寿亭印染事业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他最辉煌的时期。这一阶段,发挥民间智慧,化装成乞丐“骗”走了上海林的八千块“于美人”布;后来因为林在报纸上骂他“要饭的”,报复他以一尺二的低价卖“幼美”,上演了一出“飞虎扮美”的好戏,彻底摧毁了林集团的信心。其间,他还用“拖刀策略”以败为胜。先是让上海林的六合染织厂碾压天津的染织厂,然后他自己兼并天津的染织厂,最后说服了上海林。所以他就是不认识纸上写的汉字。在专业知识、商业智慧和文化底蕴上,他不亚于当时的那些大学生和留学生。他灵活运用古今智慧,秘而不宣,不按套路出牌,让人猜不透摸不着头脑,在风起云涌的商战中屡屡出奇制胜。也许这才是商人的本色,也是管理的要点。

二、陈寿亭性格的形成

在刻画陈寿亭这个人物时,作者没有忘记他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作者通过故事和一些细节表现了自己的历史情怀。毫无疑问,是一个从农民阶级进入资产阶级的特殊人物,他不同于留洋归来的陆家驹,也不同于世代做资本家的林。因此,他的人格必然被打上独特的阶级烙印,具有两个阶级特征。成为大实业家后,他仍然穿着衣服,仍然抽着浓浓的烟离开,仍然对着桌子大声喊叫,即使在西餐厅也是如此;最终,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工厂的车间,时不时的做着自己的工作,依然保留着一个农民的淳朴情怀。当然,他也有资产阶级的性格特征:在人民抵制日货的时候,他不告诉大家,独自和日本人做生意,大赚特赚,同时这些也显示了他的精明和能力。

从周村到青岛,再到济南,陈寿亭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陈寿亭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也代表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繁荣。但他也无奈地宣称自己生不逢时,表现出面对困难的无奈,但仍不失其伟大的勇气和雄心。他说,“在和平年代,我可以把飞虎品牌卖到全中国。”。在济南,面对日军持续南下和中国军队的不抵抗,他临死前无力地咒骂:“这是什么国家?这是什么军队!”这些悲剧证实了陈寿亭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地位。

在塑造陈寿亭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从细节、时代特征和阶级地位入手,还将其与其他人物进行衬托和对比,使陈寿亭的性格特征更加突出和鲜明。作者通过他的商业竞争对手孙明祖和藤井展示了他高明的竞争手段。通过对工厂工人的关爱,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索子大叔的奖励,展现了他淳朴、善良、感恩的性格。通过他对各种地痞流氓的强硬态度,表现出他的无畏和勇敢。与此同时,这些次要人物也出现并相互对比,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来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陈寿亭形象的现实意义

《大染坊》之所以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染坊大戏》中大量战术的引用,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写出了现代戏剧中不可多得的智慧。社会上反响最大的是企业界。有业内人士将“大染坊”称为“商战教科书”。在很多地方,商界人士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认为商人应该向陈寿亭学习。后来《财富时报》以《做生意要看大染坊》为题,发表了整整四页的长文,讨论大染坊的经营之道。某企业老板从新华书店买了200本《大染坊》,分发给管理人员,每人一本作为业务指南。一家出版社主动联系作者陈杰,从小说《染坊》中摘抄部分内容,出版《陈寿亭语录》一书。这个想法不能不说是很有创意的。台湾省游杰出版社购买了在台湾省出版的繁体中文版《大染坊》的版权,该书仅在台湾发行。据作者陈杰介绍,不久前,一家加拿大出版商想花7万美元买下《染坊》的全球发行权...陈寿亭的传奇形象反映在传统文化浸润下形成的民间智慧中。虽然他不识字,但他很勇敢。民间流传的“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传统民间智慧成为他的制胜法宝。面对商场的勾心斗角,他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的许多商战谋略堪称经典,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是精彩绝伦,极具参考价值。同时,他浓厚的仁义礼智信孝氛围,集中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讴歌了隐忍、坚韧、勇敢等高尚品质,强调了人的经济素质与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一)重视人才,以人为本。

陈寿亭在青岛时,总是和工人们一起吃饭。会计老吴说:“恐怕不行。”别说和你(大华老板卢佳菊)一起吃饭了,哪怕他在厨房里碗里多放一块肉,他都会骂。”带着善意、理解和同情,工人们“毫不在乎地努力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上海六合染厂,企业很大,林总经理身边的人经常偷偷向林爷爷汇报情况。但在天津,陈寿亭在天津拨开开埠厂后,对雇来的经理周涛飞、丁文东“连个出纳都没派”,要他们放手大胆干。真的是“悬拱治国”,但他自己只愿意拿40%的成员。他身上蕴含的人性之光,是宝贵的精神资源。这种浓浓的真情氛围的营造,无疑滋养了现代社会快节奏下忙碌的人们日益麻木和冷漠的内心,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温暖。它告诉人们,友谊远比利益重要。

(二)重视学习,强调技术

陈寿亭知道“愚人因物而智,因物而弱”。陈寿亭并不比他的手下聪明,甚至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但是陈寿亭的综合素质比别人高。这种综合素质包括善于学习。“我陆续听说过道教,我的技艺是专精的。”陈寿亭不识字,但很聪明。他听过很多历史故事,很熟悉。他把它们应用到他的生活中。此外,他一直在看报纸。他专门雇人每天看报。他知道西塔拉(希特勒)掌权和西班牙战争的一切。为了与上海林合作,他毅然同意了三分的要求,虽然最后没有谈成。但是陈寿亭的话很有启发性。“技术就是金钱!”陈寿亭非常重视技术。更早的时候,他还是个小染坊的时候,就很注重“师偷师”。没多久他就学会了师傅的技术,最后把要价过高的师傅赶出了家门。大华染厂成立的时候,陈寿亭的老板,也就是他的合伙人,是一个从德国学习纺织的留学生陆家驹。他们两人联合国外开发出独特的染料配方,使得产品质量高于竞争对手。他去印染项目的时候,花了很多钱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他还愿意拿出工厂未来五年利润的40%来换取技术,高薪从上海请来技术人员,这在当时的民族资本家中是不可想象的。

(3)重视感情,善于合作。

陈寿亭不顾危险救出了两名携带硫酸的工人。在管理的过程中,他有时会在骂工人太多的时候向他们道歉。在激烈的竞争中,形势不妙,有人建议他降低从上海请来的师傅的工资,或者辞职。他眼光长远,停产期间工资还在发,救了师傅,也救了东山再起的资本。他总是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人吃一锅饭。看过剧的人都知道,人们还记得那个光着膀子在作坊里干活的掌柜。他还向上海著名的林企业的老人下跪,声称要赔罪。结果得到了林家老爷子的赏识,从竞争对手变成了与陈家的合作伙伴。正是这一跪,增强了他的人格魅力。在和主人陆家驹的关系上,他是世人眼中的浪子。在德国读了几年书,什么都没学到。我沉迷于穿西装吃西餐,却有一套谈情说爱的方式,不屑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陈寿亭呢?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一天不工作,不操心,就活不下去。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董事和总经理的最佳搭档。陈家驹有战略思维,理解问题,观察问题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对抗模范染厂的经典战役,凝聚了陈家驹高超的智慧;另外,德国留学生的身份也是一张不错的名片,让风情万种的贾小姐为之倾倒。是他给了管理奇才陈寿亭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没有这个舞台,陈寿亭可能只是周村的一个小染匠。他们之间的精诚合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现代企业中,可以说有很多企业的董事和总经理走不到一起,董事总是牵着总经理的心,总经理总是做着董事的工作,存在着互相不信任,互相警惕的情况。有的企业招聘总经理后不能给总经理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总经理不放心,总是受到企业的各种附加约束;有的企业在创业的时候真心用总经理,等企业到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影响力,就会把英雄“踢”走。我相信《大染坊》中陈家驹和陈寿亭的关系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染坊》突出了20世纪上半叶民族实业家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怀。在主题上更是发人深省。它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命运必然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稳定。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人再强大,所谓“国不富,民不强”。剧中,陈寿亭多次说过这样的经典话语:“如果我生在太平盛世,我可以在全中国做生意”“如果国家强大了,我可以把我的产品卖到全世界。”在主题上,《大染坊》被赋予了更多主旋律的色彩,借过去说今天更有建设性。日本侵略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昙花一现,主角在夹缝中挣扎的状态,那一代民族资本家艰难的生存过程,都令人惋惜。最令人唏嘘的是大结局:在陈寿亭50岁生日会上,大家在工厂里为寿亭庆生。当大家都想“为韩总统保卫济南干杯”的时候,他听到了韩福举放弃保卫济南的消息。陈寿亭愤慨地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最后吐血而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舍身取义”,下令放火烧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宏基染厂,没有留给日本人。他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民族实业家的悲剧,悲剧更震撼人心,发人深省。难得的是,作者虽然没有对启蒙救国、反帝爱国等当时的重大社会命题做出正面的阐释,却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通过他对社会面貌和政治制度的一瞥,达到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境界。

以上供参考,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