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三声泪沾裳

”猿鸣三声泪沾裳“出自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

原文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赏析:

开头的几笔,仿佛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者的视线从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一同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

能最好地陪衬出三峡伟岸雄峻的,莫过于一江汹涌飞驰的急流。作者接着选取的,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但他另辟蹊径,没有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弯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流连的绝美画境。

写夏季的三峡,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而写春、冬的三峡,作者注意了江水的清澈,“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潄其间”的“悬泉瀑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而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