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好不好?

《曼彻斯特》的结构新颖奇特。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主线被不断插入的没有提示的倒叙切断,空间和时间在不经意间切换,频率需要时间去适应。冷色调的小城冷美空镜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主人公李,他活着的哥哥和他年幼的侄子帕特里克多年前一起出海,这是下文的引子和伏笔。

接下来回到主线,一组快节奏、横向排列的连续蒙太奇简洁有力地设置了主角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现在李住在波士顿,他是一名维修工,贫穷,易怒,抑郁,冷漠。你甚至可能会有点看不起他,觉得他是个一无所有的失败者,辱骂顾客,与人打架,不近女色,让李氏兄弟死了也不能太感动。

接下来回老家曼彻斯特照顾哥哥的后代,照看侄子,他已经16岁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多年前哥哥确诊的那一幕。到了这个时候,电影看起来还是没什么特别的,无论是剧情还是情感,给人的唯一感觉就是拖沓和压抑。

但随着倒叙的出现,一举拿下“最佳原创剧本”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开始变得不一样了。闪回是李的记忆。很多年前,他有很多朋友,开朗阳光,懂得爱。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

然而,由于他的疏忽,房子着火了,他的孩子被烧死了,他幸存的妻子离开了他。

这时候,志军明白了李的乖戾,明白了他的冷漠和痛苦。当律师告诉李某,他哥哥把侄子的抚养权交给他的时候,流浪颓废,不可能爱任何人的李某当然会慌。

剧情不断发展。李和他的侄子帕特里克从最初的疏远到后来的依赖。通过一条主线来实现这一切并不容易。但是,当你看到帕特里克的母亲在潘帕面前喝得烂醉如泥,赤身裸体,潘帕和他的哥哥陪着李找新房,买家具,给李唯一的家的感觉,今天的亲情就会达到一个感人至深的巅峰。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叙事,一层一层地剥离一个人,最终让观者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人。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感同身受,靠的是情绪的积累、质变、再积累、质变。叙述者并不着急,因为感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服人的。

影片的布局就像是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是影片中的奇迹却是生活中的常识。

温柔的关怀

冬天的火焰弥足珍贵。

主人公李似乎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克制却又暴躁,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心理学上,有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称为双相情感障碍。

影片一开始,由于常年的孤独和自责,李的心理真的很扭曲。像一个若隐若现的病人,对着顾客破口大骂,看着弟弟的身体出奇的平静,一言不合就在酒吧里和人打架。奥斯卡影帝凯西·阿弗莱克的表演如同太极,展现了一个悲伤而真实的男人。

爱乐之城的暖黄色,最好的电影,不同于殴打。海边的曼彻斯特从头到尾都是灰蓝色的,连幸福都是极淡的,但忧郁阴影下的幸福才是最难忘最美好的。

当绝望达到顶峰时,微笑就像乌云中的第一缕阳光,冰的第一条裂缝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其实影片的重点不在于挥之不去的悲情,而在于屈指可数的温馨瞬间。从三人出海的喜悦,李氏曾经的美满家庭,到帕特里克的开场:“为什么不能留下?”,家和爱的感觉从回忆中溢出到现实中,温暖的李被重新感知,心中的坚冰慢慢融化。

看着帕特里克带着女朋友扬帆远航,李第一次发自内心的笑了,坦然面对前妻的道歉,后来对帕特里克说:“那些往事我忘不了。”这是李第一次向别人透露内心最深处的脆弱。

站起来拥抱帕特里克的时刻象征着李这些年来真的学会了如何重新去爱,真的有了牵挂。

片尾,基调还是那么阴郁,空气还是那么压抑。李和帕特里克不断弹跳和传球的棒球打破了难以渗透的窒息感。虽然仍然无法与过去和解,但李已经学会了如何带着疾病好好生活。虽然他总会羡慕过去的自己,但未来的路依然会是多彩的,严冬的火焰弥足珍贵。

看完《海边的曼切斯特》,我知道你想到的是北野武的《烟火》和张远的《回家过年》,同样充满了绝望、痛苦、自责和释怀。露西和她的妻子之间的旅行以及兰涛十七年后的回家都是与过去和解的过程。

很多人说这些都是失败者的故事,但我知道你觉得这么说不公平。至少在海边的曼彻斯特,李只是一个不幸的普通人,可以说是抑郁颓废。然而,面对亲人的离世,面对别人的嘲笑,面对前妻的告白,李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勇敢。他总是玩弄自己的命运。虽然他忘不了,但还是会去面对。

人生有太多的遗憾,一段痛苦的回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能让你变得更强。总有一天,你要学会勇敢前行,微笑着回忆过去。

参考资料来源: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