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我们当年的青春?
?
由于《致青春我们终将逝去》、《同桌的你》等一系列青春片获得了高话题性和高票房,被视为同类影视作品的典范。“流产、车祸、三角恋”成了国产青春片的三宝,以尖子生和老师、家长为反派的学校败类成了固定人群,青春永远是残酷而悲壮的,不死也不年轻。现在的青春剧都在不自觉的重复这些套路,《我们那年只是年少》完全接受。硬度就像剧中随处可见的“国饮”北冰洋。记忆中明明很好吃,现在却完全错了。随着剧情的发展,好的青春剧也要马上改变画风,变成一部鸡毛狗血的成人生活剧。这样刻意套路的青春怀旧,真的很廉价,很矫情。
?
称国产青春片怀旧一点都不为过,尤其是当一代人的记忆被过度消耗,青春这个词几乎失去了激情、奋斗等等原本的比喻意义,变成了鸡肋,充斥着各种浮夸甚至超越现实的元素,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年我们正好年轻》显然落入了青春片的俗套。怀旧是诠释青春最有效的方式,但我不知道我是在哪个时空怀上的。
导演们一开始就抛出了超级马里奥、魂斗罗、拳皇、蛇、猫、鼠等一系列时代符号,让人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个密密麻麻的段子,比如广告,到底是要搞什么?从校长宣布香港回归到女神只听张信哲申澈的时候,从二代饭官大叔收集哆啦a梦家族手伴到男女约会,都要看泰坦尼克号,还有MJ在旱冰场的伴奏,旱冰场成了打架的专属场地。大部分都是为了营造时代感而机械照搬,简单堆砌罗列,非常马虎。如果说这些时代的印记还属于国人的共同记忆,还算合理的话,那么模仿日本青春片《热血学院》制作的水手裙、中山装等制服就完全不符合国情了,就算能看到刘诗诗的腿,观众也不会买账。
?
其实青春片营造时代感无可厚非。比如曾经在韩国引起高潮的青春剧《请回答1997》,也是以90年代为背景,也是讲高中生活的,但是在怀旧元素的处理上还是比较合理的。当以H.O.T和水晶男孩为代表的韩流明星席卷亚洲,粉丝文化开始形成。参加各种后援会活动、蹲在明星门口只为见心爱的奥巴、写同人小说等等细节,生动再现了当时少女偶像化的动作轨迹,分分钟引起观众的* * *感。对于总统选举等历史事件的还原,也是基于剧情的需要。就连连片中大哥泰勇创业的成功,也符合当时韩国互联网热潮的国情。青春片里的怀旧说到底只是一种表达手段,但只有带有真诚优雅的时代元素,才能让观众迅速沉浸在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