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不是皇帝,怎么敢穿龙袍?谁给他穿的这件鸟服?

受传统电视剧《包青天》的影响,包拯的特点是黑炭、新月和华丽的长袍。事实上,包拯并没有穿龙袍。古代无论什么朝代,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龙袍。其他人穿着龙袍,上面的动物就像龙一样。亲近太子或皇帝的兄弟们,最多穿件四爪绣袍(基本上和龙一样,只是长了四个脚趾的比龙少了一个脚趾),所以包拯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其实是穿着一件绣袍。但即便如此,宋朝的包拯也不可能穿绣花袍,因为明朝大臣们就开始穿了。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包青天的道具是历史道具的错误。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始于元代,其地位级别最终定型于明代。在明代,官服的正反面都绣有动物,以示地位差异。一等官的图案是一只白鹤,寓意“鹤鸣九高,声震苍穹”,表示一等官对天子的影响;鹤也是动物中的灵鸟,西游记中统宫的宴席基本上都是鹤齐飞,这也是吉祥的象征。二年级到九年级,锦鸡,孔雀,大雁,白鹇,白鹭,?燕子,黄鹂,鹌鹑。武官一至九品为:一、二品为狮子;三四品是虎豹;五品为熊;六七品就尴尬了;八品是犀牛;九个产品是海马。道上的官员都很傲慢。另外,衣服在颜色上也要分等级,一至四品为深红色,五至七品为青色,七品以下为绿色。

以上衣服都是正常官僚的工作服,是去上层办公室必须穿的衣服。不过除了以上的衣服,在明朝,为了表示皇帝对部下的亲近,也有臣服。最著名的是锦衣卫的飞鱼服。飞鱼服不是锦衣卫的专属。飞鱼服和绣袍、麒麟服、斗牛服一样,属于特殊性质。和“三公三孤”的称号一样,都是一种荣誉。原则上只有高官、贵人、长辈才能获得。飞行服不是锦衣卫里所有人都穿的,因为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专门做间谍,是皇帝最亲近的部队。所以一般来说,锦衣卫中的将军旗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获赠飞服,以示皇帝的信任。对于一般的文官武将,只有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素质的,如尚书、侍郎等,才能被授予飞服。大多数穿麒麟服的人都是王子,代表人物是曲阜公爵盛宴。

在明代,四大礼物的地位是蟒蛇、麒麟、飞鱼和斗牛。四物似龙而非龙。用这种东西奖励臣下,既满足了臣下对龙的崇拜,又不动摇我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四件礼物中,以绣袍最为尊贵。《万里耶被编》说:“蟒似龙服,似最高法院御袍,少一爪。”蟒蛇和龙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它们有四个脚趾,但比龙只有一个脚趾不见了。一般人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所以绣袍一般都是王公贵族的衣服。在海外诸侯王中,只有朝鲜郡王因孝敬大明而以穿蟒亲王服为荣。直到明朝中叶才有给诸侯绣袍的先例。

《大明衣冠图》说明朝用于赏赐的绣袍都是圆领,分单蟒和座蟒。单蟒蛇是胸前的主要图案,是蟒蛇半缠在衣服上。蟒蛇头在正面,从左到右呈现一种风格。裙子处有几条蟒蛇,左右袖子各有一条绣蟒。蟒蛇也是蟒蛇,但胸前的主要图案是一个大蟒蛇头,蟒蛇袍的绣裙被视为朝廷专属的“河崖海水”图。绣袍的配饰简单而奢华。所谓简约,相对于飞鱼服需要佩戴装饰性的黑纱、腰带、方包,绣袍只需要配黑纱、腰带即可;所谓绣袍奢带,是用皮革制成,镶嵌玉片,是真正的玉带。

我的臣下在正统时期得到了绣袍。当时,兵部尚书王纪平到四川后,得到了这件绣袍。然而,万历皇帝叶边认为,这不是因为他的巨大贡献,而是因为王绩贿赂了王镇,并通过善意获得了绣袍。“真是好心,来自王镇”,所以明朝人不承认这件绣袍。直到弘治十六年,弘治皇帝给了刘简、、李东阳三位侍郎一件蟒服,“侍郎毕(内阁侍郎)从此获赠一件蟒服”。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皇权衰落,民间奢靡之风逐渐兴起,被赐衣服的人也刻意把斗牛、飞鱼穿得像绣袍一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所以,在弘治之后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官僚教育,不熟悉明政府运作和服饰制度的人,都会认为只要是大官或者是皇帝特别信任的人,都会被皇帝赐以绣袍。

在宋代,包公只是一个普通的清官,长期担任监工,以破案闻名。最高官职是唐朝的一个副使(类似于今天的三军副参谋长)。宋代官员的服饰分为祭祀服、宫廷服、常服和时装。宋代官服的标志是帽子的大翅膀。相对于明朝的五颜六色的补充,宋朝的官服很朴素,就是纯色。元丰变法前,宋朝承袭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以上为紫,五品以上为绛,也就是所谓的大红大紫。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上为绛,九品以上为绿。

宋朝没有给官员发衣服的制度,所以人们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包拯作为元丰以前的官僚,是唐朝的官员。他的衣服只能是紫色的衣服和一个挂在腰间的金鱼袋。所谓金鱼袋,始于唐代。最初是五品以上官员放鱼符(证明官员身份的信物)的袋子。在宋代,鱼的形状直接绣在袋子上,以显示他们的身份,而没有鱼的符号。宋代规定三品以上金鱼袋,五品以上银鱼袋,五品以下无一。因此,紫色金鱼是包公的标准。

元曲流行于元代。借助戏剧,人们开始神话包拯,出现了包拯判阴阳结束生死的故事。到了明代,市民娱乐更加丰富,民众意识觉醒。面对社会不公,明人继承了元人对的崇拜,将的故事升级,将包装成绝对的偶像。虚构的包公具有所有的优秀品质,如机智聪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诚实正直,不偏不倚,不怕强大的人。他是穷人最坚强的依靠。

明朝人把精神寄托集中在包拯身上,希望明朝出现一个像包拯这样的清官。渐渐地,虚构变成了现实。历史上不被崇拜的包拯,成了没有他宋朝就灭亡的英雄。的头衔和包都叠加在他身上。既然包拯是宋朝最好的官员,那么他一定是皇帝所倚重的,他是宰相兼侍郎。于是明人把明朝的风俗制度套用到宋人身上,包拯穿上了绣袍。

包拯在历史上是绝对不会穿绣花袍的。受到明清小说的影响,再加上明清戏曲的繁荣,戏曲中的包拯穿了一件绣袍,使得这种印象流行开来。电视剧《包青天》有点京剧改编的味道。这种情况下,包拯穿绣花袍也无可厚非。

于建伟:明代布施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宋俊华:蟒服起源及明代武将着装考辨,中山大学学报,2001,04。

(作者:浩然文史紫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