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问题

让我们从远处开始。如果有人从河里打捞一棵树,说它有美丽的特征,你会质疑;然而,有人只是把它放在美术馆的展台上,以显示它的“艺术价值”,观众们聚精会神地观看。你还能说它没有漂亮的特点吗?

摄影师用相机在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环境中拍摄,照片中的风景会变得意想不到的美丽。也许住在这里的人会怀疑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他们平时看不到这一幕的美?

再说文学作品。让我们来看一首著名的宋诗:

这个公园不值得参观

叶绍翁

也许是主人担心我的木鞋踩坏了他珍贵的青苔,轻轻敲击柴门,久久无人开。

但是这个春天的春天,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有一个粉红色的杏子伸出了墙。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乡村农舍的场景,一个安静的家,四周是矮墙,柴飞紧闭,红杏盛开...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幕,但第三句和第四句却描绘了一幅生动如春的画面,成为千古名句。

再看冰心写的一段很美的话:

孩子,龙润园池中的春冰已泛,但我的孕仍未结!这种历久弥新的感觉过后,我仿佛感觉到了笔下淡淡的春色。我走在墙顶的小山上,土湿得像奶油。西望玉泉山上的塔,万寿山上的佛阁、排云殿,都隐在浓雾里,但浓雾遮不住枝头的黄业务。春天来了!

(冰心为年轻读者写的第四版序言)

冰心的这段话描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西郊的早春景象,还有一幅画,画中有浓雾、青山、古塔、佛寺、池水、树木、黄花,呈现出一种清新的美。其实作者写的只是近在咫尺看到的普通风景,没有北京这个季节的美景,但是写进作品里就是“美”了。最后一句“春天来了”寓意美好的感情,美好的场景。我们通常看电视,天气预报员说“春天来了”。我们并不觉得它很美,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春天来了”是一句充满诗意的句子。我们仿佛和作者在一起,用明亮的眼睛巡视着田野,草绿花黄,鸟鸣燕咽,山绿水美...所以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珍珠,语言都是芬芳的。

为什么一个进入作品或者成为文学形象的普通场景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玄机。

首先,打捞上来的树木脱离了河流的环境背景,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引起观众以一种特殊的眼光——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像是一件艺术品,显示出它独特的“美”;摄影师拍的照片是给你看的,让你“欣赏”。在你“欣赏”的目光下,普通的胡同、小巷、前院、后花园突然变得“美好”;同样,作家和诗人描写的是普通的场景,当你把它们当成“文学”来读,调整审美视野,这些场景自然就成了美丽的风景。可以说,是“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把不变的风景变成了美丽的风景。

而且文学作品是感情的结晶,作品中的一切都闪耀着作者感情投射的光芒,这也让平凡的场景散发出美丽的光芒。看上面,冰心本来就是抑郁的。来到大自然,她的心被冻得七零八落,从心底发出“春天来了”的轻微欢呼,字里行间有一种欣喜之感。情感活动不完全等于审美,但情感进入文学作品是审美倾向的表现,会诱发读者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态。

第三,摄影师的拍摄是通过角度、焦距、光圈、光线、时间的选择;作家和诗人通过选择、提炼和改造来写作,去掉庸俗的部分,保留最美的精华。“浅深聚散,以百万为一”,即集一万为一,以一控一万,置于“作品”的美好形态中,自然会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自动生成美好的画面。

第四,文学作品是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文学语言凝结着智慧和情感,比其他语言更有意味,更有画意和音乐感,总之更有美感。

二、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化丑为美”?

考虑到文学美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美和自然美的特殊概念,我们说文学作品中的一切意象都是美的。但是,作家和诗人经常描写丑陋的人和丑陋的事物,是否也能产生美和优雅呢?

我们来看朱自清对20世纪20年代南京秦淮河夜景的描述:

秦淮河的水是蓝色的,浑浊的;看起来浓而不腻,还是六朝金粉凝聚而成?刚上船的时候,天还黑着,荡漾的柔波是那样的安静委婉,让我们在憧憬醉境的同时,也想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灯一亮,幽暗就变得沉重:朦胧的水面如梦;偶尔闪烁的光是梦的眼睛。(《桨灯影下的秦淮河》)

但是真正的秦淮河呢?据朱自清的妻子陈竹隐说,她有一次和朱自清一起来到秦淮河,看到了又冷又脏的“绿”河。她说:这就是《戏水灯影下的秦淮河》里说的秦淮河吗?没想到文人写的这么好看!朱自清说:不要嘲笑人,是我写的。陈竹隐说:“当我读一篇文章时,我从不注意作者的名字。”

可见,技术娴熟的朱自清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把污浊的秦淮河写得优美动人。他写的不是真实的秦淮河,而是预想的、理想的秦淮河。作家和诗人有习惯和能力清楚地知道现实与理想、实景与虚景、丑景与美景之间的距离,并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理想的美景。

还有一种情况是作家和诗人盯着丑陋的真实场景,为它画肖像。这也可以用审美原因来解释吗?答案是肯定的。

前面提到的闻一多的《死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看这“死水”的模样:一沟“青酒”,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耀的罗绮,灿烂的“云朵”,满是珍珠般的泡沫和歌声,这里明明写着“美”,却实实在在地写着丑;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有趣的人。只举两个例子就能看出他的丑恶嘴脸:

只有一次,一个老人夸赞说:“阿q真行!”这时候的阿q光着膀子,懒洋洋的,瘦瘦的,就在他面前,别人也搞不清楚这种说法是真心的还是嘲讽的,但是阿q很喜欢。

……

最讨厌的是他头皮上有不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疤痕。

作为一个文学模特,阿q的丑脸也成为了他的典型符号。

那么,如何理解“化丑为美”呢?文学形象的丑不等于现实的丑,现实的丑很恶心,真的很丑;但文学的丑是艺术的,是给读者欣赏的,读者在笑声中知道这种丑的本质。文学的丑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与现实的丑有一定的距离,减少了人们的厌恶感。而且经过作者的情感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丑陋事物的憎恶和厌恶,也意味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者的审美理想就蕴含在其中。而且,读者不仅欣赏丑陋的人和事的荒诞,更欣赏作者创造艺术丑的手段和技巧,艺术丑形成和建构的辩证法,艺术丑向艺术美的奇妙转化。

总之,读者欣赏艺术的丑,不是直接和丑的人、丑的事打交道,而是体验到了幽默感和幽默感,就像有人说的:“丑的现象本身不会让人快乐。与卑鄙的家伙交往没有什么乐趣。不过声讨他真的是一件乐事!”“这是对丑的谴责,在美的理想光芒下使人目眩神迷,在美的面前揭露丑的劣迹。因为美的理想主持着对丑的判断,这一切难道不产生特别的快感和享受吗?”(斯通诺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为什么不声讨丑,谴责丑?

3.文学的美包含什么?

1.美丽的内容

首先表现在对美好的风景和事物的描写上。人与自然物的亲密接触,能吸引人的目光,让人安心,激发无穷遐想的,就是那些美丽的风景和奇妙的东西,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云雾雨雪,森林草原,花鸟鱼虫……大自然为什么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它是人类最早也是最后的故乡,是人类乐趣的花园,也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安眠之乡。自然景物一旦打上了人的烙印,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构成自然的美,是使我们想起人类的东西(或者表明人格)。自然界美好的东西,只有作为人的暗示,才具有美好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对自身精神和观念的欣赏。比如宋代文人写《爱莲说》,把对一个高洁正直的君子人格的欣赏,转化为对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欣赏。

其次,表现在描写良好的品德。与上述外在的自然美不同,良好的品德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美,如亲情、友情、爱情、怜悯、尊严、尊重等积极美好的情感表达,以及志向高远、坚忍不拔、沉着勇敢、自律、慈善、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等道德表现,成为作家、诗人表现和讴歌的内容。有人可能会说,所有这些美好的道德表现,都可以归于善的范畴。是的,社会美或人性美本来属于人性善的范畴,但细分一下,人性的美与善是不一样的,主要是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人性的美侧重于审美评价,以形象呈现,诉诸主观感受;但是,人性的善良并不需要可视化和情绪化。如果收敛到形象化、情绪化,就和人性之美一致了。

第三,表现在表达美好优雅的情怀。写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当然能体现美。如果不写这样的东西或人物,只要能表达美好的思想和优雅的情怀,也能赋予作品美好的灵魂和形式。当然,它不仅可以描写美好的事物,还可以表达高雅的情感,创造文学之美。我们以一部古代作品为例:

黑色夜啼

李玉

华林谢过春红,匆匆而去。我常常讨厌寒冷雨夜吹来的风。花花绿绿的眼泪让人沉醉。什么时候会重?自然,人长大了就讨厌水了。

至于这首诗情调的悲凉与颓废,能否为今人所称道,暂且不说,只说美非凡。诗人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呈现了两个相关的“春暖花开”和“早晚有雨”,这已经是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描写了“美人的眼泪”,也是美的;在最后一个层面,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特殊感受,将颓废与优雅结合在一起,令人惊叹千古。

最后表现在描写现实中的丑恶事物,即“化丑为美”,上面已经提到了。复习这个道理,最重要的是抓住“化”字;二是要记住,作品中丑陋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渗透了作者情感评价和审美评价的东西。

2.形式美

文学作品的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作家和诗人都想方设法为内容的躯体找到一件漂亮合身的外衣。根据美学原理,所有的美总是有一个具体的、可感知的形式或形象;文学的原理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文学的美只能依靠形式或形象来存在和表现。

形式美可以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图像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形式;就其诗意感受而言,它是内容,就其表象而言,它是形式。因此,形象化或意象化可以理解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作家和诗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就是精心构造生动的形象,他们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变成有形的东西。试试下面这首现代诗:

冯至

我的孤独是一条蛇,

默默无语。

万一你梦到它,

请不要害怕!

他是我忠实的伴侣,

心中带着温暖的乡愁:

它想要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厚厚的黑丝。

它像月影一样轻。

从你身边走过;

它带走你的梦想,

像一朵深红色的花。

1926

蛇代表邪恶和恐怖?但有时也代表着美好和温柔,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我的孤独是一条蛇》,是典型的抽象成具体的形式;“它带着你的梦/像一朵绯红的花”,不仅抽象为具体的形式,而且转化为美丽的具体形式。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冯至说,“但是这条上面有黑白花纹的直立的蛇,我看不出任何恶意,反而觉得很美,很无辜。它无声的表情就像年轻人的孤独,那朵花就像少女的梦。”在诗人眼里,蛇是美的象征。

形式美还表现在风格的选择和把握上。作家、诗人的才华有长有短,往往擅长一种文体,而弱于其他文体;在自己擅长的文体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文体特点和优势。比如郭沫若早期的诗歌,把“狂飙突进”的诗风发挥到了极致,这是后人很少能比的;再如鲁迅的《野草》,将散文诗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其深刻的情感哲理让后人咀嚼探索不尽;老舍和巴金把现代小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曹禺和老舍把现代戏剧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形式美还表现在语言的创造上。不难理解,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的美。语言的形式美表现在句式的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表现在韵脚的抑扬顿挫,或者长短句的旋律节奏;表现为一气呵成的连贯句子,或者打断跳跃的逐行句子...当然,使用的修辞方法也很多,这也是语言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凡是作家、诗人精心创造的语言形式,一般都表现出语言的美。

3.美丽的风格

文学风格是作家和诗人创造的人格象征,对风格美的欣赏是作家作品欣赏的重要内容。

风格美不是指单一的风格美(或优雅美)倾向,而是包括多种倾向,如壮美、静穆美、悲剧美、幽默美、清新美、质朴美等...文学风格的美通常不是单一的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丰富而复杂的,相互交融,难以完全分离。

风格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风格”与“美”密切相关。区分和识别文体的类型和特点,实际上就是欣赏文体之美。当然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评价风格美的表现效果,也就是给人的美感。例如,当我们读到“斯塔克鸣五更以擂鼓军号,星河天脉过三山”这首诗时,首先认识到这首诗有一种苍凉阴郁的风格,并指出它的审美特征;进一步分析,读了这样一首诗,脑海中有了画面,心里有了声音,响亮的节奏和整齐的对仗给人以美感和刺激感。

4.文化意蕴之美

文化意蕴不等于文学美,但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文化意蕴会带来美感。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有所了解的读者,对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传统、现代文化意识、民族性和民族精神有着一触即发的美感。他们可能只是散落在作品中的三两颗星星,但他们带来的美好光环却可以无限扩大。

比如我们读郁达夫的《故都之秋》,就觉得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润。在描述完故都的秋景之后,你不能不求助于中国文学协会。“有评论家说,中国的文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充满了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在赞美秋天方面特别多。”进一步有具体解释。“但在中国,文中有‘秋生’这个成语,读本里有很常见的欧阳子的秋声和苏东坡的红墙诗。我感觉中国的文人和秋天的关系特别深。”他写道,情感的地方自然会流露出一个文化人的优雅奇妙的情怀。

再比如冰心的话,也有文化含义,表现方式也不一样:

这些年来,我抑郁了很多,但感觉自己表达的情绪总是没完没了,想抽烟。记得1924的早春,我在沙泽青山的病榻上,背靠着阳台凝望:正是雨要来的时候,风中满是淫意,风中带着新草的清香;乌云聚拢,把楼前的层层山峦都遮住了,亮绿色的光飘了过来。天空如墨,在如墨的云隙里,有千万缕阳光,可以穿遍大地!我当时就惊呆了,很惊讶。我期待着暴风雨后芬芳的春天!

这么说吧,不管文字是素淡还是平淡,语言都有自己的高雅气质。很自然的说,其中蕴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气质就显露出来了。只需指出其中的几个例子:

“无尽如一缕”——苏轼红墙诗:“余音似一缕。”

“乙(yà)乙欲烟”——(金)陆机《文赋》:“越是烦恼,越是思念。”B B,很难走出来。

“背靠阳台凝望”——李白《清平调》:“说明春风无限可恨,沉香亭北无精打采。”欧阳修《走在沙滩上》:“一寸一寸,我的心都软了,我的眼里都是泪水,楼的高度还没有接近危险的围栏。”危险栅栏,危险栅栏。

“雨来了”——(唐)许浑《咸阳城东楼》:“云初沉,雨来了。”

“乌云密布,盖楼前山”——李贺《雁门太守行》:“乌云压城欲摧,光明散日。”

可以说,古典文学就像血液中的生命因子一样,融入到冰心这个天生才女的创作中。虽然其他平庸的人都在努力,但是很难达到这样完整的审美境界。

4.品味文学之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以下从与美学直接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审美注意力

这是读者进入品味文学美的初级阶段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出对文学美的浓厚兴趣和冷静关注。读者通常根据自己的审美希望和审美意蕴来追求作品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这时候心理上的非功利就很重要了,没有与审美无关的欲望。如果功利目的介入,审美注意就会转向其他的注意,比如收集一些信息,研究一个专题,研究一个人或一件事。我们在读李商隐的《锦瑟》诗时,一般都会被诗中生动优美的意象和空灵深邃的意境所吸引,沉浸在美好的联想和想象中,获得一种文学美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叹,这就是品味文学;但也有专家着重考证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亡妻,还是为了纪念过去的恋人。这不是品味文学,它的精彩不在审美,而在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

审美注意的效果取决于注意的简单性和集中性。要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全心全意潜到作品的“底层”,只关注与美有关的东西。

2.审美想象

审美文学的审美想象可以细分为再创造的审美想象和创造的审美想象。重构的审美想象,在审美注意的引导下,调动过去的生活经验,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使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记忆中的形象融合,转化出新的形象;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是由情感力量驱动的,情感力量调动记忆储存,创造全新的形象。一般来说,文学的审美主要基于再创造的审美想象,而文学的创作主要基于创造性想象。当然也不是绝对的,经常会有重叠的情况。

比如我们在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这首诗的时候,在审美注意力的引导下,脑海里会产生两个遥远的、壮阔的、壮丽的画面,尤其是一个巨大的夕阳悬浮在半空中的形象。而“千帆在沉舟边,万木春在病树前”则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因为诗人并没有真正看到如此现实的场景,但沉舟、帆船、病树、万木都储存在诗人的记忆中,在审美感受的推动下重新调动组合成一幅崭新的画面。

审美想象只关注想象事物中美的表象和特征,情感力量的提升尤其不可或缺。对文学形象的外貌和特征的审美关注越集中,越容易激发审美想象;投入的感情越多,审美想象的世界就越广阔。也就是说,审美想象不会靠记忆自然诞生,而是需要情感的推动,情感就像翅膀,赋予审美想象飞翔的力量。

3.审美趣味

这里指的是人们欣赏和接受文学之美的情感诉求。审美情趣表明一个人具有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气质、超群的智慧和审美能力。作家和诗人创作文学作品是为了创造和表达审美趣味,读者品味文学是为了感受审美趣味,增添和更新审美趣味。

读者审美趣味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有没有竞争。审美趣味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和品格,而且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认识、欣赏和接受文学之美;审美趣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愿意欣赏和接受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否欣赏和接受积极健康的文学美。

比如,有的学生从来不读文学作品,对文学美极其陌生,说明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审美情趣;有些同学从来不看经典作品,只看通俗作品甚至低俗作品。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低下。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著,必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审美情趣。如果你看了一会儿就觉得无聊,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接受真善美这种深刻而丰富的能力。只要静下心来,加强审美注意力,激发审美情感,就一定能在审美世界中充分享受。

4.审美理想

这意味着读者把自己更欣赏甚至最欣赏的对象从文学作品或文学形象中区分出来,作为一种欣赏的审美取向,来激发欣赏的兴趣和追求目标的动力。

品味文学是一种文化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的审美理想也是个人理想。但是,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公共财富,文学的品味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的对话和交流,所以个人的审美理想会不自觉地服从社会的审美理想,或者说个人的审美理想通常是集体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映。

审美理想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审美理想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孔子听歌说邵完美,吴漂亮但不完美,关雎快乐但不好色,悲而不伤。他把中和之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今天。

审美理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建构我们人文精神,培养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指南。我们每一个学生总是对未来有一个愿景,并在心中树立一些崇高的理想。是否应该明确审美理想在这些理想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