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金庸和托尔金在文学上的影响?

先说背景。

金庸的故事基本上都嵌入了中国的历史背景。《天巴龙部》正值宋辽百家争鸣之际,所以书中出现了宋、大理、辽、女真、西夏的奇人异事。《神雕侠侣》和《神雕侠侣》滑落到南宋和宋元。笑傲江湖的年代意义不清楚,但也可以验证它是明朝。鹿山公爵就不说了,清朝。因为它用的是中国的历史,在地理背景上基本是东亚大陆。这种背景设置的好处是有一种辽阔感。每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品内部波涛汹涌,作品外部真实历史中波涛汹涌,火上浇油,给读者穿越三山五岳、过去与未来的自由与快感。缺点是受制于历史局限性,人物和故事线要符合当时的时代,所以金庸甚至把白话文的腔调带到了白话文。

托尔金的方式完全不同。他凭空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大陆。我说的凭空创造,不是指“某年某月的一片虚无之地”,而是从一山一水一个山洞开始,下至各个种族的来龙去脉,宗教的传承发展,历史事件的转折,都被精确地创造出来。如果我们按照托尔金的《神奇宝贝钻石》和《林虎的后裔》来看,可以发现他其实是从盘古开始,构建了中土世界的整个过去,从神到人,王国到整个家谱(当然很多都是基于欧美历史、宗教、神话、地理)。这种背景构建方式的优点是新鲜感和震撼力。看客就像玩星际一样,派一个兵出去扫地图,看着黑暗慢慢从山川中探出头来,期待发现不一样的宝藏,又害怕会有强敌。而作者,却能编出最炫的故事,让你觉得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很淡。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这就要求读者要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享受。他们需要重新学习和理解,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然后在这个新获得的知识结构中飞跃和翱翔。

在这里,我想很清楚为什么中国大部分读者,包括很多读金庸的人,对托尔金没有感情。因为-我们都讨厌学校!我讨厌上历史和地理课!毕业了谁还想再学?谁愿意为了理清故事而去阅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年表?那时候的历史课一点都不带劲。现在金庸历史里可以享受废物利用就不错了,我不想为了享受去学什么中土世界的历史。学习的乐趣早就被扼杀了。

接下来说剧情发展。

金庸的故事主线,除了早期的短篇,基本都是一个人不断摸索提高自己的武功,最后成为高手的过程。当然,路上肯定有几个美女,会让他的成功之路同时变得多彩曲折。这是第二条线。

这样的剧情发展,很高大上,简直暗合了所有窝在臭被窝里看租来的盗版货的男生的所有梦想。在华山是社会阶梯上必经之路的中国,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不能升官发财,至少让我在金庸的世界里过得开心。”而且,这一切都不需要你去卑躬屈膝。多牛逼啊!想想就让人激动。

回顾托尔金的故事情节,其实就是之前说的探索地图。

基本上,主角从一个点(比如他的家乡)出发,出门环游世界——不是为了学武,而是为了一个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他要结交各种牛逼或者古怪的朋友,冒险也是必不可少的。最终他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了起点,没有仕途成功,也没有成为一辈子的英雄。

显然,不可能娱乐一个不甘平凡的普通中国人。

那为什么西方读者会被这样的情节吸引呢?我觉得可能主要原因之一是西方现代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而中国现当代文化强调社会性。

也是通过冒险成为“更好的自己”。西方认同这个更好的自己是内在的、成熟的、智慧的、充满勇气的、有个人世界观的。而这个自我可以轻松地走在自己选择的社会阶梯上(众多中的一个):或者在家乡度过一段幸福安宁的时光,或者约翰·扬驶向上帝的居所,或者接受自己以前没有勇气接受的命运。

另一方面,中国的“更好的自己”是社会的定义,他是公认的胜利者、英雄、大师。这个价值是明确而单一的,达不到就不能说自己是“更好的自己”。你要说在家呆一辈子是你的成就,你会被亲戚朋友按到冷水里洗脑。

所以中国的读者会普遍觉得托尔金的剧情没有越来越爽的节奏,总是不成功;西方读者可能觉得这种成为武林盟主或国务卿的情节太俗了,最不济也应该是反派的领袖。

再说风格。

金庸的文笔,白话文加上白话文的一些字和声调,再加上一些方言,很出彩。事关民族,说大话,亲;说到精彩的武功,精彩的文字让人眼花缭乱;说到爱孩子,就变成吴侬软语了。别的不说,就回头看看。

除了最早的传统引经据典的回归,后来的大部分回归都非常耀眼。最没有文化背景的是“笑傲江湖”——都是两个字,却依然体现了汉语的简约之美。杀门,听密,救援,坐战,治伤...我一看就想到内容是什么。尤其是坐在水桶上,想想令狐冲用厕所剑术和田伯光的激烈打斗,哈哈哈哈...当然这还是极简主义的方式,乍一看很惊艳,但也就一般般。

真的很惊艳到《龙八枝》和《倚天屠龙记》。前者是五言,后者是一首诗。

我一直都很疯狂。从此我就醉了。听香,指点,演话剧,喝几千杯男人的事。杏林中的商略一直很正直...

在世界的尽头想起你。别忘了武当山山顶松柏长而珍贵,用“玄光”四个字,寄托哀思,飘零,俊美,愿损百尺塔。

打字的时候真的感觉香味满满。但这不是巅峰。最令人难忘的是鹿山公爵和查·沈星的诗。本来查沈星是明清时期的好诗人,金庸的集很标准,结果自然是碉堡了。

评《纵横钩党》中的清流陡风月期

在古代,成败取决于天下英雄。

可惜你充满了爱。你在为谁努力?

九重城阙外略苍茫,风云呼进呼出。

看完金庸再看托尔金的话,会很恐怖,很低调。

首先,他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文字。有时他可以用一个带抖点的长字,也用普通字组成的组合字,简单如古代国风。然后他甚至很少用能充分表达英语“炫”的长句,那种优美起伏的长句,那种逻辑拖着人来来回回,转身又回去的文字之舞,他基本完全放弃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

期待已久的聚会

古老的森林

许多会议相遇。

我简直不得不努力停止把最后的回复翻译成“几次聚会”托尔金是如此的平实和令人发指,而且他还是牛津的文学教授!

但时代早已浮躁,露脸的是显赫的文字和人物。张爱玲的精灵古怪,王小波的犀利放肆,都是追捧的文风。连金庸看起来都像是《男人秀》里的老实人,何况是托尔金。其实我很怀疑托尔金的作品如果出现在今天的西方文坛会不会有这么大的征服力。看看冰与火之歌,也是满满的光辉文笔。

当托尔金在半个多世纪后进入中国,而且是有着重文字精炼轻整体韵味传统的中国,难怪让人觉得它淡如白开水,读起来并不刺激。

好吧,终于,一个凶猛的,女人。

讨论金庸作品的女性几乎不可能讨论出新气象。原因一是自然被讨论的太多,二是能讨论的太有限。为什么?因为金庸笔下的女人,除了名字不同,基本上就那么几种,完全是标准件,可以互换。

黄闵式。聪明又有才华,但一遇到喜欢的男人,马上就从一个难以捉摸的小魔女变成扔不掉的泡泡糖,最终变成了一个庄严的老公正室。阿朱,钟灵,都有这种让男读者点头,女读者遗憾的风格。

小龙女王语嫣型。就一个字:美。太美了,没有朋友。虽然这种女神形象的角色会遇到困难,比如王语嫣掉进脏兮兮的井里,小龙女掉下高高的悬崖,但最终,她们都带着男人们的无限敬仰和爱慕重新走上了神坛,继续着自己的女神之路。

双儿木念慈式。像上面这个,只有一个字:好。虽然长相不算神,但也很美很有风度,让人又爱又怜惜。但是她们看得起男人,基本上就是那种“你的幸福是我唯一的愿望”,亲密到没人能拒绝。一个男人再怎么失落,有这样的男人在身边,自信心都会爆棚。

阿紫周芷若型。到了极致,就是马夫人了。反正是个漂亮又坏心机的女人。爱也想让你死,恨也想让你死,而且绝不会让你轻易死去。他们绝对是男人生活中的亮点。不管有没有调戏他们,只要刚好在抖手机和不巧盘子的范围内,绝对被虐到尖叫。

很多好心人都指出,金庸是在简化女性的模式,作品的情感内容自然也是简化模式化的。男女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

但是,很明显大家都擅长这个。就算是写文章批判金庸女性形象的人,其实也一定乐在其中。为什么不把金庸作品里的情感内容拿掉,让男演员清纯清纯,看看读者(男性)会不会认同。

谈到托尔金,这基本上可以在一两个段落中结束。情感内容太少,无法停止,这可能是为什么我看到一篇影评声称《《指环王》》是一部充满同情的电影——所有的兄弟都是灵魂伴侣。虽然《魔戒》的一条重要的隐藏线是阿拉贡和阿尔温的爱情,但是用笔很少,只有把字缝破了才能看出来,晦涩得像穿着长袍的伊斯兰少女,身材基本靠想象。

托尔金作品中唯一正面冗长的感情描写,大概就是贝伦和露西安的爱情了。阿拉贡还在《指环王》唱了一首关于他们的长歌。然而,即使是在这段感人至深、惊天动地的爱情中,托尔金也是优雅庄重得仿佛“天是灰的,白露是霜,水一方有佳人”,根本不在意读者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想象力,感受到男女角色感人至深的情感历程。

然而,虽然稀有而经典,托尔金的情感内容却一点也不简单。男女角的犹豫,自伤,鲁莽,担心,矛盾,痛苦,忍耐,失望,恐惧,怀疑,希望,决心,甜蜜,苦涩,都有交代,虽然是点对点的交代。虽然女性占据了很小的篇幅,但她们的形象仍然是复杂的。阿拉贡和阿尔温虽然几乎把自己比作贝伦·露西安,但他们的性格在很多选择上完全不同,只能让人觉得不同的人遇到了相似的命运挑战,谱写了不同的人生之声。此外,还有一些女性角色更加丰满多彩,如《罗罗伦》中的凯兰崔尔和《罗汉草原》中的伊俄图案,尤其是前者,是托尔金作品中最复杂、最神秘的角色之一。

所以结论只能是,欣赏金庸笔下芭比娃娃的读者,根本受不了托尔金笔下复杂多层次的女性。我不明白。我头疼。你什么意思?到底是不是爱?结婚不结婚?闹还是不闹?

我觉得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马上就要结束了,一个气势汹汹的尾巴。我突然想到,也许今天很多玄幻小说的读者对金庸或者托尔金都不感兴趣,甚至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毕竟现在中国的电子小说阅读都是靠铺天盖地的玄幻小说支撑的,武侠都成了小众,更何况从来没有流行过的玄幻?

多么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让人无限好奇和猜度。或许,是小白幻想人吹响的书写时代终结的号角?而是现在是影视时代还是游戏时代?真的就像甲骨文泥板的衰落一样,延续了几千年的诗歌、散文、小说,几百年后也会消亡吗?文字缩水成了微博的140字和微信的几张图。现在小说基本上已经被影视改编传播了,但是影视,在我看来,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玩。多么不可思议,我们是否有幸见证了文字文明终结的转折点?

但是,既然有开始,就要有结束。如果我们真的不幸赶上了文学小说的结尾,那么,就像一个人活在工业文明兴起前的最后一刻,我们不得不脱帽致敬这个伟大的传统,享受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