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些女人貌美如花却为何无人敢娶?

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劣势。在那个年代,女性一般只能待家里相夫教子,由男性供养。从经济角度看,当时的女性,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1.女孩,受父亲供养2.妻子,受丈夫供养3.尼姑,受佛供养

另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

4.青楼女子,自我供养

从经济能力来看,可以说青楼女子最为独立。且从实际能力上讲,青楼女子不比男性差。在古代,能进入青楼从业,身上没有两把刷子,肯定没几天就被刷了下来。

首先,青楼女子,靠自己挣钱,大多以靠拿提成和奖金来提高收入。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年代,自然没有太好机会摇到有钱人,而光靠青楼那点培训讲座,也很难挣到大钱。所以,要想做出点业绩,唱歌跳舞、吹拉弹唱得会;其次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得学。再次,待客迎宾之礼得懂。

比如元代杂剧《灰阑记》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张海棠,这位因家境所迫而沦为青楼女子的女性,就是一个“姿色尽有,聪明智慧,学得琴棋书画,吹弹歌舞,无不通晓”的人物。若像林黛玉似的一类弱不禁风的小身板,高傲冷艳性格,做不来,怕是要被饿死。

不过,虽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全能型的、实用性的“人才”,但是,无论是从道德伦理还是从社会地位来看,青楼女子都是社会的最底层群体,也是女性群体中最弱势的一类,即便她们只卖艺,不卖身,时刻保持着一颗红心。

造成这样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首先,在古代,虽然青楼被视为合法经营,但是这种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业,却是为人所不耻的。

其次,虽然古代不少达官贵族,文人学士喜欢逛青楼,但是大部分男性都只是为了寻花问柳,寻求新鲜和刺激而已,而非打从心底喜欢和尊重这一群体女性。在大多数男性眼中,这类女性被视为卑贱、不知廉耻之人。

再次,大部分进入青楼从事服务的女性,一般都是文化程度低,家庭贫穷的女性。

所以,不管是从外因还是内因来看,很不幸,青楼女子都被社会打上了“底层群体”的标签,正所谓:“一朝沦落,终身蒙尘”

关于青楼女子的生存状况,我们可以从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或是史料中略窥一二。

如唐代的江淮名妓徐月英,曾写道:

“为从三从泣泪频,此生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出自《叙怀》

文中提到,虽然每天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但是相比于天天陪酒作乐,混迹名利场,诗人更愿意做一个以荆枝作头钗,以粗布作裙的普通平凡女性。诗中充分了表达了青楼女子的辛酸苦楚心境,而这只是出自于一位名妓的感慨而言,其他的无名气的青楼女性,就更不用说日子过得有多苦楚。

又比如明代戏曲《泣赋眼儿媚》中的青楼女子江柳,这位被封为“上厅行首”的女性,在接待官差时来得晚了一些,便被仗行了三十大板,甚至被发配到了辰州。

可见,青楼女子的生活处境多么悲与惨……

在风花雪月的场所打工生活,没有人格尊严可言,更受尽身心折磨,那么,她们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究竟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顺从型”,逆来顺受,迎合封建社会主流而生存

青楼并非是一般的场所,不是想出去就能出去。由于水太深,一般被送进去的女性又多是落魄无助之人,为此一些意志薄弱的女性,迫于无能为力,只能选择沉默,“顺从”,即便是心中充满悲愤和怒气。

2.“反抗型”,寻找机会脱身,主动争取独立与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即便是在那个备受压迫的封建年代,女性也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人生追求,即便是深处青楼的女子,也亦如此。

但不管是“顺从型”还是“反抗型”,总的来说,青楼女子的人生归宿,无非就以下几种情况:

1.从良,赎身,嫁人

“声妓晚年从良,半生烟花无碍”,从良,可以说是青楼女子人生的最好出路和归宿。

但是,要想从良,要想从青楼走出去,谈何容易。

首先,手上要有钱,否则,没钱拿什么来为自己赎身?其次,光有钱还不行,得青楼的大BOSS,也就是青楼的老鸨同意。若是遇上个不讲人情,只会一心压榨,将你当作机器使的老鸨,那基本就没戏了。再次,还有另一种出路,即若是运气好,能遇上个“真命天子”,愿意为自己赎身,再好不过,但是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不过,回顾历史,这样的幸运女性还是有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张海棠,这位有才有艺的青楼女子,从良嫁给了财主,当上了“地主婆”,还生了一儿子。这样的命运转变,让不少青楼女子为之羡慕。

当然,也有从良失败的,比如最为典型的人物代表:杜十娘。这位出自青楼的风尘女子,长得美若天仙,但是到头来却被负心汉辜负了情感,最后心如死灰的杜十娘,不仅一怒之下沉了自己卖身卖艺多年挣来的百宝箱,还把自己也“沉”了,香消玉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