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的几个创作背景
《多少夕阳红》已经是我的第四部小说了(之前写过《窗外》《六梦》《烟雨》)。按道理,有了前三本书的经验,这本似乎更熟练。但是,这是我写得最辛苦,遇到的困难最多,付出的心血最大,花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谈及《几度夕阳红》的写作过程,也有一些有趣的曲折。我开始写《几次日落》,早在去年夏天。当时想描写小公务员的生活,同时又想写艺术家被生活损害的无奈。这个小想法引出了“晚霞”的整个想法。最初的大纲只有20万字左右,用两个家庭,两条线索,写了两代人的故事。但是一旦我写了,我就有停下来的倾向。写了10万字左右,感觉线索太多,有些乱,写不下去了。那时,我的弟弟刚大学毕业,正在接受预备役军官培训,他曾经住在我家。我每写一章,他就看一遍。到了10万字的时候,我自己看了看,觉得彻底失败,决定弃稿,于是把这个东西扔进了废纸篓。正好弟弟来了,知道我要放弃这个故事,我抗议了一下,从废纸篓里拿起了稿子。他说:“如果你真的要扔掉这个,就给我吧!虽然我没有写过小说,但是这个故事太吸引我了。你不写,让我继续写!”
多亏了哥哥的“鼓励”,这篇文章才在我的微笑下得以保存。但是,我还是没有勇气继续写下去。今年春天,我从高雄搬到台北,认识了皇冠总编,无意中聊到这件事。皇冠主编问我有没有小说稿,我说:
“有一份未完成的手稿,曾经丢失过,又捡了起来。有兴趣看吗?”皇冠主编表示愿意看。事后,他的评论是:
“继续写!皇冠希望马上出版前半部!”受到这第二次的鼓励,我真的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东西整理出来。再仔细读一遍那十万字,发现情节太多,细节不够。于是,我做了一个新的大纲,决定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从头开始重写。第一部因为有原稿,完成的非常顺利。到我写第二本书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来了。我一直有一个想法:不要写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过《几次夕阳》第二部发生在重庆沙坪坝,我没去过沙坪坝。虽然去过重庆,但那年我才七岁,在重庆只住了一个月。一点印象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真实而深刻地写出抗战时期的美院和CUHK?感谢《皇冠》主编的帮助,我邀请了抗战时期在美术学院学习的廖先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谈话。在廖老师的帮助下,他绘制了展示地理环境的图画,并生动地介绍了艺术学院学生的生活。经过一夜的详细讨论,我“大胆”地写了第二本书。但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管我怎么努力想明白,我的写作中一定有很多悖论。去过沙坪坝的读者请多包涵。同时,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廖先生对的帮助。
故事的第三部分是最难处理的,写起来非常吃力。重写了又重写了几次。而且是盛夏酷暑,一天到晚汗流浃背,经常伏案七八个小时,成不了字。白天我想得太多,但到了晚上,他、李、、肖童、、魏等。在脑海中交替出现,让我彻夜难眠。许多读者写信给我问:“写作的生活很快乐吗?”
我觉得就像妈妈生孩子一样。生孩子的过程中,很痛苦。生完孩子,看着她创造的新生活,喜悦会淹没一切,所有的痛苦都会忘记,只剩下安慰和骄傲。写作的情况也差不多,创作的过程很苦,但书完成的那一天却是可喜的。当然,这本书写得好不好,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的评价。就我而言,我已经尽力了。最后一个字写完,推开稿纸,闭上眼睛,长呼一口气:“终于写完了!”
那一刻的轻松和喜悦可以淹没过去一年的辛苦。所有的父母都有“祝孩子成功”的心情。
《几度夕阳红》也像我的一个孩子。我不敢对它寄予太大的希望。希望不会让读者厌烦,我就满意了。
40万字的书《几抹夕阳红》已经在皇冠杂志连载半年了。这半年来,读者写了几百封信,有的和我讨论人物性格,有的和我讨论剧情发展,大部分读者都让我给书中人物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现在书写完了,不知道这些人物的“结局”能不能让读者满意。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有圆就有缺,有满就有亏,有长就有短。我们为什么要过于苛求?
196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