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骂鲁迅?
总的来说这个喷的不好。喷人永远不会说到点子上,论据也没什么新意,毫无意义。客观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你想从某个方面批评一个人,你不用担心找不到理由。例如,你可以说姚打乒乓球赢不了张继科。
但是,喷子的逻辑不是这样的。他坚持认为姚明和姚明处理篮板不够细腻。如果你再问,他说姚反正做不到,比我们校队强。
我真的很担心你的智商!谁给你的勇气在喷不合格的情况下说鲁迅是“一个很普通的作家”?梁静茹?就跟你投不到姚明篮板一样。
毫无疑问,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
抛开思想性不谈,鲁迅的文学成就犹如天上明月。当然,对于不学习的人来说,这些都是瞎眼。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他写的。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领导了中国的文学革命,将陈腐的官方文学和精英文学转变为大众文学。
他是一个有天赋的短篇小说作家。还是要说说我大学时代的鲁迅全集。一般人能看的都是课本上的文章,比如孔乙己,福报,医学。不要否认。
你读过《明天》吗?一件小事呢,兔子和猫,离婚和在餐馆里?不是吧?哪怕只是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有些人还是不认真看。《孔乙己》中的语言有多辛辣,遣词造句有多简洁?
鲁迅先生,真正的遗憾是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一部小说。从这一点我还没见过任何喷雾器喷,技术不到位。
只有孔乙己一个人站着喝酒,穿着长衫...因为他姓孔,别人就从红纸上的“尚大人孔乙己”半懂的字里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的酒客都看着他笑。有的大喊:“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疤!”他没有回答。他对柜子说:“热两碗酒,要一盘茴香豆。”我会付很多钱。
他们又故意大声吼道:“你肯定又偷别人东西了!”孔乙己睁眼说:“你怎么能凭空使人无辜……”“什么清白?前天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什么书挂起来。”孔乙己脸红了,额头青筋毕露,辩解说“偷书不算偷...偷书!.....秀才之事,岂能窃乎?”
“君子穷”、“小人穷”等难以理解的字眼,引得众人大笑:店内外洋溢着欢乐的空气。
同时,鲁迅还是散文大师。
民国时期文坛是百家争鸣,其中不乏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之秋》,胡适的《庐山游记》,丁玲,梁实秋等等。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中在《朝花夕拾》里,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不必赘述。说鲁迅文笔不好,吐不出来。这相当于让我承认姚明的扣篮不标准。
有人看过学术文章吗?没有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说到写白话小说,称鲁迅为老爷爷也不为过。有多少人看过?
《中国文学史大纲》其实是一份教学讲义。他本来想写《中国文学史》,但是没有写完。结合魏晋风度和文章与药酒的关系,鲁迅关于文学从古代到魏晋时期演变的论述非常精彩。有多少人看过?
看古籍序跋集,看鲁迅是怎么读书的。《序跋集》是他的翻译文集,鲁迅翻译过《小约翰》《死魂灵》。
大多数人对鲁迅的认识来自杂文。
很多人认为鲁迅是“批判陋习”和“以毒攻毒”,一脸苦相,深仇大恨。如果他们知道的再多,也只会“以我之血荐轩辕”。这些都是鲁迅杂文里的。鲁迅一生写了太多杂文,结果你以为他是一个只批判国民性劣根性而没有建设性意见的短篇作家。可悲的是,问题的根源不是鲁迅,而是你读书太少。鲁迅不是高估了,而是缩小了。
作为启蒙思想家和先驱,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人的残酷奴役,传统文化的理性法则对中国人的创造力和精神自由的严厉束缚,并坚定地把“改造国民性”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然后再有人要开始喷,鲁迅就贬低同胞,只说不做。鲁迅认为改造民族意识形态的根本途径是根除民族劣根性,他主要提出了三条出路:
首先,我们应该依靠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的结合。其实做思想先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摆脱人们心中固有的糟粕观念有多难?他一生倡导文学革命,主张以此为基础的新文化。
第二,改造国民的道德素质。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学医救不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人民深受旧文化旧道德的伤害。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是腐朽的,鲁迅对此尤加批判。后人自以为聪明,可以批判他的“汉字拉丁文化”,其实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案例以后会单独详述。
第三,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加入左联,与右翼文人争论,批判国民性,一生提倡民族自省,激励了许多爱国者。
和鲁迅同时代的叶公超说过:“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没有一个和他有任何一点平等”,这话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