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萧太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萧太后是中国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历史上,她两次登上政治舞台。在辽景宗和辽圣宗时期,她参与政治事务,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上,她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任用人才。

经济上,她轻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她纪律严明,与外界媾和。

萧太后(953-1009),本名,辽北书院唐使、辽北刺史萧之三女。她是辽代景宗皇帝耶律贤的皇后,也是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的生母。

保宁元年(969),17岁的萧绰被立为皇后。然而,廖从小体弱多病,所以他不能正常负责。后来,他给萧绰写了一封信,参与亲朝政治14年。干衡四年(982),辽景帝驾崩,辽圣帝耶律隆绪即位。由于圣宗只有十二岁,他被萧绰任命为摄政王。同合元年(983),萧绰被尊为“承天太后”,她继位为摄政王。同和二十七年(1010),萧绰将政权移交给辽圣宗,不久后去世,享年57岁。

《辽史》中记载的萧太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她“智者见仁,智者见智”,“足智多谋,左右逢源”。然而,由于历史小说、评书和戏剧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萧太后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特别是《杨家将》等历史小说,为了表现杨家将忠君报国、英勇抗辽,把萧太后设定为辽朝代表,把潘仁美设定为宋朝汉奸代表作为陪衬,虚构甚至丑化了萧太后的形象。比如小说中把萧太后描写成“胆小、无知的傻子”,而宋朝代表辽国和萧太后最后自杀的九龙飞虎谷大战的故事就更模糊了。

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在近40年的参政议政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强国利民政策,巩固了辽朝的统治,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为辽朝的复兴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上,辅政摄政时期,萧绰积极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使用大量人才。比如他任命管理政务、保卫边疆、经营军队能力很强的耶律休哥掌管南方军务,以此来搞。历史上记载他“英明神武,深谋远虑,料敌如神。”“驻军,武力更休法;”说服农民种植桑树,建立军事装备,整顿边境地区。“足见萧太后识人用人的眼光。他还任用有经世才能的耶律斜轲的唐使参与重大决策,甚至大胆启用当时有名的汉人官员、马等有才能的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