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关于牡丹花的随笔,美文。
牡丹,当之无愧的花中之王,我国的国花,有“竟夸大话西游之美,独得人中第一香”之称。牡丹五颜六色,露珠淡淡,就像盛唐时期那位盛装的雅夫人。
牡丹优于唐代,其丰润的体态与当时女性丰满艳丽的审美相契合。盛唐盛世如梦,玉堂画阁中总有牡丹花嫣然一笑,如著名的《花美人图》,画中美人头上顶着一朵美丽的牡丹,竭力富贵。俗话说,乐极生悲,所以牡丹也被称为富贵花,被视为艳俗。在《爱莲说》中,牡丹被贬为“花富之人”,被誉为“花富之人”。虽然我爱荷花胜过爱牡丹,但我还是忍不住为牡丹哭泣。
牡丹看起来浓妆艳抹,花开的五颜六色。第一眼看上去,确实有一种优雅美感。但在这样一种“交错如锦,炫丽如夕阳”的外表下,它却极其耐寒,能抵御零下30度的严寒,这是“傲雪模特”梅花所不及的。不仅如此,它还能抵御干旱和贫瘠。我曾经在《像鸟识花》里看到,延安附近有个山谷,牡丹特别多,可以砍倒当柴烧。不一定是当地人有钱买花王来点个火吧?这样看来,牡丹被周敦颐降格虽然无可厚非,但怨气也不小。
所以牡丹花能开得这么漂亮,其实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涟漪清而不妖”的性质差不多,只是前后有了一点点变化,很奇怪,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在诗歌中还是用来比喻富贵。
写牡丹花最好的自然是唐朝,就像唐朝的咏梅没看到什么优秀,诗人咏牡丹也没那么好(比唐朝好,不是我)。毕竟人家是被迫迁都临安的,有牡丹可赏,自然比不上家家户户牡丹飘香的唐朝。在我接触到的诗词中,第一首是李政峰的《国色满酒,夜香染衣》,刘禹锡的《唯有牡丹是真国色,花开时京师动》。前者写牡丹如的醉美,后者写唐代牡丹的痴情。前者虽有饮后者之嫌,但也可见牡丹之富贵。后者类似周敦颐,贬低牡丹莲花(诗中的莲花),赞美牡丹,是牡丹迷。
我出生在浙东,没见过一次牡丹,但也能想象出它那种让一城人疯狂的美。不是有句话说:牡丹花死,鬼也风流。牡丹的艳丽的热情和张扬,是江南的韩寒和薄梅无法比拟的。所以牡丹花总是很热闹的,不需要像荷花、梅花一样品茶。牡丹花似胡璇舞,舞姿温婉迷人,浑厚的张力让人随着旋转而迷茫;连和梅就像汉人的长袖善舞,意思是想跳舞,但需要人专心致志。到了宋代,荷花和梅花自然更胜一筹。宋代规矩多,礼仪严。一对养尊处优的新儒家把整个国家搞得有点BT,而且习惯了官样文章,一切都很微妙很微妙。他们是如何享受牡丹的浪漫张扬的?唐朝的人民,在那个开放的盛世,视牡丹为珍宝。
现在,爱牡丹的人少了;爱荷、菊、梅的人多;非主流的人爱没见过的曼珠沙华曼陀罗;哈日爱樱花;西方人喜欢玫瑰。其中自然有很多随波逐流的人,不早于《荷花之恋,谁随它给》;现在的情况应该是《谁给了牡丹的爱》(不包括洛阳牡丹社)。
不知道,如今地广人稀的牡丹,会不会怀念曾经“痴情致力千女,又惑朱门”的唐朝自己?还是在不习惯的沉默中,想起那句“谁不爱牡丹花,占尽满城好东西”就觉得事情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