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的成长之路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文艺界的风浪也紧张了一段时间。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越来越大,负面意见不断升级。她甚至被要求放弃自己的风格,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来描绘“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她有点不确定,在争议的祭坛前不知所措。在1960到1961的两年间,茹志娟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但她只写了四部小说:《三根弦》、《战友之间》、《阿苏》、《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火药味十足,束缚甚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很多擅长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被批判过,更别说茹志鹃了。“在这种跌宕起伏中,我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不知道如何挣扎。”(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同上)她极度痛苦。这两年我只写过《第一个月亮》和《背影里的死》。《回到死亡》是她在“文革”前写的最后一部小说,写起来异常辛苦。“我看着汹涌的河水,逼着一个老农...在解放初期表现农村资本主义的各种自发力量。”(《二十三年》收录于《爱花人已去》)一部作品如果不是出自作家的内心深处,还能有什么生命力?1964之后,除了少量的随笔,她几乎不再写作。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我内心焦虑不安,却又无能为力。”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恰恰是我做不到的。我处理不了尖锐的冲突,不擅长写高大完美的英雄,也很少写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之为时代的要求),但我的本性是难以动摇的。"

其实,茹志鹃创作的苍凉早在“文革”前三年就开始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长”和“家务事”而出名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了“文学黑线之巅”、“文学黑线金字招牌”的帽子,受到了无情的批判。“文革”期间,茹志娟愤怒地发誓,再也不写一个字了。然而,当春风号回到祖国,她的一颗士兵的心又燃烧起来,多年来积累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在笔端化为一段文字。粉碎“四人帮”后,她成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非常活跃的女作家之一。新时期,她的写作仍以短篇小说为主,大部分被收入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的小路》,其中《编错了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分别获得1979、1980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此外,她还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她从那条路走来》、报告文学《离不开你》、《红外线歌》以及多部散文作品。纵观茹志鹃新时期的创作,如果说她的声音在五六十年代是温暖而质朴的,那么经过10年的磨砺和10年的“文革”沉思,她的文学视野已远为开阔,思想强度已远为深化,作品中对社会生活的反思也远比17年更具包容性。65438年至0985年,她和女儿、作家王安忆应美国艾奥瓦写作中心的邀请,在美国访问了几个月。回国后,母女俩写了散文集,如《母女同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