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情节特点(黄海清老师)

知道了小说的情节特点,在写小说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会提高写作中的目标要求。

01,剧情把人物放在正常轨道上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人物服务的。如果要挖掘人物的潜在情绪,就要把他们放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中。

一旦一个角色被放到一个极端的环境中,他潜在的一些情绪就会在generate中出来。

比如水浒传。

其特点是官员逼迫百姓造反。

很多人被迫上了梁山。但真正被逼到梁山真正读你读水浒的人很少。很多人是自愿去的。

真正被逼的最明显的是林冲。

因为林冲的经历,妻子被猥亵,白虎堂被朋友陷害,林冲被送了。

在途中,许多人陷害他,并被鲁在野猪林中救了。

当时鲁要他一起上梁山,林冲拒绝了。那时候林冲想做个好人。

到了草料场,林冲还想做个好人,没想到当时就被放过了。

我听说我的家在饲料地里被毁了。这时,林冲终于被逼上梁山。

上了梁后,继续逼林冲。

最终,在吴用的策划下,林冲杀了王伦。

接下来,林冲完成了从官到匪的过程。

林冲的潜在情感是如何挖掘出来的,就是把人物放在正常的轨道之外。

你经历了这些不幸,最后你潜在的一些感受就会显露出来。

林冲的故事是他被打得脱离了正常轨道。

我们小说里的人物一开始都过着正常的生活,后来遇到了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

02.矛盾冲突:冲击正常情绪。

说到冲突,总给人一种小说不停让两个人打架的感觉。

不会,有的时候,冲突很安静,是关系的冲突,不是两个人非要吵架打架,这种冲突就形成了。

例如,台湾作家童在《我》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

小说中的“我”大概在小学的时候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也就是我父亲在海上打鱼为生。有一次他在海上打鱼,父亲失踪了。

父亲一失踪,家里的顶梁柱就没了。妈妈去餐厅上班了。

我妹妹在外地读大学,我妈要赡养她,赡养我。

过了一段时间,姐姐回家住了几天,有一天,姐姐又找我问问题。

我姐问我你知不知道我妈有时候晚上溜出去,我说大概知道。

我姐姐说可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她问我是否知道我妈妈去哪里了。我说不知道,我姐叫我以后注意。

一天晚上,我妹妹让我和她一起去外面,于是我们就出去了,站在外面的路边。

我姐姐说我们应该等妈妈回来。

等了很久,感觉天快亮了。然后,一辆车停在了路口,安静了很久。汽车倒车后开走了。

我妈妈慢慢地从角落里走出来,向我们走来。我姐姐看着我妈妈...

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写的。“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读者应该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妈妈看到“我”和妹妹站在那里。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是性格冲突。

妹妹对我妈的行为不满,但为什么要拉“我”来反抗我妈?母亲又感到很无奈。

在这种安静的冲突中,小说直接写到妈妈二话不说就回家了,体现了妈妈的某种无奈。

这个过程从头到尾,没有任何的打斗和争吵,是一场安静的冲突。

而且这部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的,故事完全填充在读者的脑海里,让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我们之所以制造矛盾和冲突,是为了让人物的表层结构瓦解,呈现一些深层的情感结构,表现出人物内心所没有意识到的强烈感情。

把人物推向极端,置于矛盾之中,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在稳定的状态下,人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你说不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03.情节的发展是由情感推动的。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动机是无形的,你不知道。

但是动机是可以转化为行动的,然后这个动机让这个行动遵循内在的情感逻辑,这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目的。

让每一个情节都用情感的方式去推动,这部小说的审美价值就高了。

科幻小说和推理小说通过逻辑,通过实践理性,而不是通过情感来推动情节。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科幻小说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里面的情感不够饱满。

因此,刘的《三体》将因其拙劣的人物塑造而受到批评。

当然,这并不影响它是一部好作品。这是类型小说的另一个标准。

我们写小说的时候,最好想象一下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剧情中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剧情的转折会引起人物关系的变化。

04、情节有机、严谨

很多小说特别强调情节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统一性。

一位戏剧理论家曾经说过,如果你在看一部戏,在开始的时候,你看到墙上有一把枪,那么在结尾的时候,枪肯定会响,会派上用场。

契诃夫的枪来回呼应,使得小说中的一切都有了作用。

一部好的小说,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元素是无用的。

它一定在某些方面有重要的用途,而且与许多情节相关联。

当然这种事情要看作家的细致程度,短篇小说相对容易做。

但是,一部小说或者一部体量很大的小说,要把情节有机严谨到极致,是极其困难的。

有些网文作者写得太长,前面挖的洞忘了填后面的洞,不太好。

比如《红楼梦》。很多学者都说《红楼梦》写作有个特点,叫草蛇灰线,一脉千里。

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都有名字,每个情节设定都有意义。

所以在《红楼梦》研究中,有一个分类叫佚文。

你在探索什么?

八十回后面才是真正的结局。

《红楼梦》八十回留存至今,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很多学者都在探究曹雪芹原来的结局是怎样的。

那怎么探索呢?重要依据是什么?我们通过了前八十次。

因为曹雪芹作为一个高超的文学创作者,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强调有机性和严谨性。

所以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是为前面这个结局埋下了伏笔。

通过学习前面的情节,我们可以猜测下面的情节是什么样的。

再比如像《雷雨》这样的戏剧作品,从头到尾都极其严谨。

最后,你会发现周冲和四凤是如何被电死的。

作品前面有提示,樊沂反复提醒电线坏了,需要修理。

在这幅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一种强烈的有机性。

所以我们写小说的时候,人物背后的结局应该和前面有关系。

比如他酒驾出事,前面肯定有酒吧,他喜欢喝酒。

05.剧情为个性发展服务。

每一次剧情的突然转折和变化,都要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才称得上是好作品。

如果你的剧情从头到尾都是为了反映这个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而设定的,而这个人物并没有按照剧情走,这样的作品往往不是好作品。

一部好的作品通过剧情不断呈现人物的多面性。

例如,宋武打败了老虎。

宋武打虎在宋武体现了什么性格?

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体现宋武的勇敢和武艺。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每一个情节,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反映了宋武的这些特点。

首先,宋武来到一家旅馆,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三碗不放过岗”。

宋武开始喝酒,店主建议宋武说,我们家的酒后劲很大,你可以喝三碗。宋武偏不,会喝酒。

这里的宋武有什么特点?有点固执,甚至有点自负。他觉得喝三碗没好处。那就是一般人。我是宋武的普通人吗?

喝完之后,一个* * *喝了多少碗?我喝了十八碗。

他继续赶路。

就在他走之前,店家劝他晚上不要进山,因为山里有大老虎。但是宋武说,不要骗我。这里依然自负而固执。

他心里也想,你之所以说山里有老虎,是店家想骗我过夜,给我多赚点钱。

宋武走进山里,在路上发现了一些东西。他看到一张官方告示,警告说里面有一只老虎。

起初,商店说有一只老虎,但宋武不相信。这里有官方告示,宋武相信了,说明这里真的有老虎。

那时,你说宋武害怕。

在小说里,他害怕。

正常情况下,假设没有之前的故事,宋武来这里看到告示还会继续走吗?他不会的。

他在想什么?他觉得现在回去,店家不会拿自己开玩笑。

我宁愿上山,也不愿被人取笑。

这里宋武的个性是什么?荣誉,胜过死亡。我们是英雄。

晚上,宋武遇到了老虎。

多次写关于宋武的小说很可怕,但我控制不住。到了那一步,我不得不咬紧牙关。

这部小说真正困住了宋武。最终,你不得不面对老虎,而面对老虎的场景意味着宋武被迫变得如此勇敢。

不是作者故意给宋武设置障碍,而是宋武的性格把他逼到了绝路。

宋武的骄傲、力量、固执和偏执迫使他最终变得勇敢。这个故事耐人寻味。

如果你写宋武打虎的故事,那就是写宋武非常勇敢。有一次,他走进森林,看见一只大老虎,就把它杀了。这就是觉得没意思。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突出他的勇敢,也是可以的,可能需要一些铺垫。

我这里说的主要是人物的多面性。

在小说中,最后,宋武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成了英雄。

这有点讽刺。宋武成了英雄,因为他无意伤害人民。

这使得这个故事很有趣。

写小说的时候要注意前后呼应,人物结局都是开头就预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