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作弊案成就了三大名人。
这一次,考官的名字叫程。他别出心裁地准备了一道考题,几乎难倒了所有考生。只有两个人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介绍这次考试的参与者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考官。程:他是女婿。
程的岳父是个风云人物,但他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大家只需要知道他曾经站出来为于谦平反。
于谦和王守仁,两个同时参加考试的人,是江南的两大才子,但是考试的结果却完全相反。
而这一切都与百年后王之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真的很值得纪念。
现在介绍一下弘治12考试中的两个人物。
首先,我们都知道一个好朋友,唐伯虎。
这次只有两个人通过了殿试,其中一个就是唐伯虎。
这个人不简单。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从小就很聪明。无论如何,如果你有什么好话要说,就用在他身上。没有区别。
既然他是天才,他自然就傲慢,但唐雄确实有傲慢的资本。
他通常不努力学习。他参加了弘治11的省考,他考了第一名。你说很气人。
自从参加了第一次考试,唐伯虎变得越来越猖狂。
他在诗中写道:“三策非古诗。为什么上帝要赞美他们?”。
什么是小书生?他要挑战当时书生的最高荣誉,哪怕是三元。
可惜唐伯虎不擅长他的疯狂。
俗话说,人疯了不好,狗挨砖。
会议一结束,唐伯虎就说:这是我的会议。
结果唐哥没把它当慧远,而是去监狱里散步了。
前几天给国学学士程教授了一个与唐寅的私人话题。
关键是真的有。经过调查,我的仆人程曾经告诉我。在这次考试中,只有唐伯虎和许婧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因此,唐伯虎受到牵连,从此他被贬为小官吏,所以他不能做官。
让我们来看看这次考试的另一位考生,王守仁。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和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科举,但是事情并不顺利。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失败。
要说王守仁是个男人,有点像唐伯虎:唐伯虎整天喝酒玩乐,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王守仁正在探索一些意识形态问题。例如,他曾经“珍视”竹子。他喜欢研究军事,但不担心学习。
不幸的是,王守仁运气不好,未能连续两次获得冠军。
终于在弘治十二年,我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本来可以全国第一,但是因为有人走后门,王守仁成了二流。
就这样,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落幕了:吴中两个才子,一个叫孙山,一个叫状元。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后面的事情更有趣。
王守仁并没有从此崛起,相反,他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他得罪了刘瑾,被贬到西南山区。
后来,刘瑾被杀,王守仁被任命。后来逐渐升迁,后被任命为江西等地的巡抚。
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王宁正准备造反。
近年来,唐伯虎的日子也不好过。自从科举之后,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消沉,开始喝酒玩乐,过着放荡的生活。
这时,宁王正在准备造反,到处招募人才,所以他邀请唐伯虎为他工作。当然,唐伯虎非常高兴,被邀请参加。
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不幸的消息却来了。
唐伯虎是个聪明人。王守仁不能隐瞒王宁的所作所为,唐伯虎也不能隐瞒王宁的所作所为:王宁要走了。
唐伯虎不会做这种事。这样离开肯定是不行的。不去吗?你会失去理智的。
我该怎么办?我不得不装疯卖傻。
唐哥真是豁出去了,在大街上裸奔,告诉大家:我是王宁的贵宾。
这样做,王宁丢尽了脸,只好把唐伯虎送走。
经过这次打击,唐伯虎开始彻底崩溃。
或许,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解脱。
正是因为他的失败,才成就了他在文学和绘画上的成就。
更好的做好谋反的准备,作为一个总督,自然要有所作为。
但问题来了。这是郑德时期。
谁是皇帝,朱厚照?
皇帝很清楚,他沉溺于享乐,懒于政务。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
皇帝不管,朝廷也不管。
顺带一提,杨廷和,当时内阁的首付都是王宁买的,其他臣子就更不用说了。
这种情况下,打官司还管用吗?
当然不是。这就是王宁有恃无恐的原因。
德十四年,宁王造反。
此时,王守仁的兵权已移交给兵部,他已无兵权。
王宁下长江,兵士直指南京。很快,他们打到了通往南京的门户安庆。如果这个地方沦陷,南京就危险了。
如果安庆被王宁夺走,一路打到南京,半个大明就没了。
如果法院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但是王守仁毕竟是王守仁。
我倾向于聚集七八万人,有点军队的味道。
为了争取时间,他发出檄文,声称朝廷派援军,加上自己的军队,* * * 16万,打王宁的老巢南昌。
王宁真的被这个动作吓坏了。
在短短的十天里,我在王守仁没有看到任何动静。王宁终于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率军攻打安庆。
王守仁带着他新组建的军队,利用南昌的空虚占领了王宁的老巢。
王宁只好回援,双方在鄱阳湖决战。最后王宁兵败被俘。
国王的叛乱结束了。
与唐伯虎坎坷的一生相反,尽管他们都在这黑暗的一年里,王守仁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嘉靖年间出任两广总督,是心理学大师。虽然失意,但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和书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几百年来无人能及的。
他们还经历了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考试,还参加了王宁之乱。结果,他们的人生方向被改变了。虽然他们的结果不同,所处的环境也大相径庭,但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如果唐伯虎在弘治十二年有三元,历史上像鲁尚这样的人可能就只有很多了。
而我们现在可能读不到这样一首诗:
世人笑我疯,我笑别人看不透。
没有武陵英雄墓,没有花,没有酒,没有耕田的锄头。
也许你再也看不到像落霞落寞的画面那样的山水画了。
如果王守仁再次科举失败,他的信心可能会因为科举而丧失,这至少会改变他人生的轨迹。
当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完美地回答了程的问题。他住在许婧-不。
经过这次打击,他对科举失去了信心,这种态度影响了他的曾孙徐霞客。
正是因为徐霞客没有选择功名,而是用一生的时间游历了中国的大好河山,才诞生了17世纪最伟大的作品《徐霞客游记》。
历史上科举无数,最精彩的大概就是弘治十二年的这一次。
仔细看,这次科举考试出了心理学大师王守仁、书画大师唐伯虎、地理学家徐霞客这样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