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住的读后感短了50-150字。

读《没有人活着》有感

以前很喜欢看推理类的小说,因为很惊险刺激,能给人带来新鲜感,喜欢惊喜和期待。随着层层纱布被揭开,随着层层迷雾被推开,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那种喜出望外的感觉总是让人舒服又惊喜。每次看推理小说,总会受益匪浅。我越读越喜欢。

荒岛上只有十个人,其中一个是凶手。但是他们不断死去,没有人活着。那么谁是凶手呢?是最后死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他(她)死后又如何照常执行自己的杀人计划呢?他(她)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给自己贴上死亡的标签?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显然把自己推入了创作的险境。面对这种情况,侦探小说的作者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用天才的想法自圆其说,一个是打着“心理悬念”“幻想”等低劣手段的幌子胡说八道。

“十个小兵,出去吃饭。一个窒息而死,剩下九个人。九个士兵熬夜了。一个睡过头了,还剩八个人。八名士兵出发去德文郡。一个得留下来,还剩七个人……”这首古老的英语童谣成为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条线索。10名受害者如歌谣中描述的那样相继死去,这让他们有了预言的色彩。它使小说的文本变得冰冷。你的耳边似乎总有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的声音,在轻轻地吟唱着这首歌谣。漫不经心的语气有一丝死亡的意味,就像一张稚气的脸上突然出现的嗜血表情,让人在极度的反差中感受到无形的恐惧。

从晴朗到多雾,这个岛从度假胜地变成了人间地狱。这本英文小说会很容易让你想起英国的天气:多雨又冷。黑夜中的大海隐藏着它壮丽的一面,冷冷地凝视着岛上的一切。当海边成为凶案现场之一时,退潮的海浪留下了淡淡的惆怅,让人担心死亡之吻再次降临。《尼罗河上的困惑》扰乱了读者的智慧,《无人生活》中的困惑扰乱了人们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深信人性本恶。在一起谋杀案中,几乎每个出现在现场的人都有动机。克里斯蒂排除每一个嫌疑人的时候,顺便嘲讽了他们的阴暗面。凶手事先在留声机上放了录音,在所有人上岛后逐一公布了他们的罪行。原来每个岛民心里都有一个秘密:军官故意把下属送到危险的地方,以发泄个人的愤怒;医生醉酒后手术导致患者死亡;这个女孩故意制造事故来帮助她的情人得到遗产...所有的人都被指控,这个岛成了一个审判的地方。

无奈之下,有些人因为多年来无法承受内疚带来的痛苦而感到平静;有的人不认同,因为他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罪;有人惊呆了,有人难过了。但无论如何,从贵族到底层,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岛上的每一个人都已经脱去了身份,露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渴望生活是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放是所有人的期待——困境或者道德解放。

如果说《波洛三部曲》里有波洛的幽默,那么没有人的生活从头到尾都是充满压抑的悲伤。克里斯蒂的嘲讽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批判的表情。与此同时,她也变得更加冷酷无情——那首童谣无异于判决,把这些犯人送上刑场,先给他们看黑洞洞的枪口,再用头罩盖上,再把枪口顶在他们的额头上。那种等待带来的是难以承受的沉重。或许,当你深夜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听到他们的喘息声。

“谁杀了他们?”直到小说结尾,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大家。最后,一段神秘的表白解开了谜团。真正让人吃惊的不是作案人的隐蔽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动机。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解剖中无法压抑,海中的荒岛就像一颗失落的心,在罪恶和错误的反省中变得无助。岛上文明荒芜,流放地一切萧条,无人居住。这部小说在这个时候变得深刻了。当后世读者一再感叹克里斯蒂“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技巧时,我们似乎不应该忽视她作品中透露出的哀怨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