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前半生。

亦舒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欢《我的前半生》。亦舒的小说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那些作品有很多人生哲理,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它们不是为了文字而写,而是睿智理性,但不是说教。《我的前半生》就是代表作之一。

鲁迅是亦舒最喜欢的作家。我前半生她夫妻的名字是涓生和子君。沿用他的小说《伤逝》中的人物名字是对他的致敬,似乎也是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放在当下的背景中。但是,细读下来,感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除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反思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亦舒的作品充满了笔墨。亦舒用她惯用的笔触和狡黠有趣的对话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故事中透露出她冷静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积极的精神,这是亦舒作品的精髓。

子君和涓生的分手不全是涓生的错。一般来说,婚姻失败,双方都有责任。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婚姻本身就有问题,否则第三者插足不了。可惜子君分手后只能看到自己的过错,周围的人一早就看出他们的婚姻有问题。只有她还懵懵懂懂,其他人都不知情。婚姻破裂后,养尊处优十三年的子君在婚姻生活中一直是被钝化的笼中鸟,才体会到现实中人情的冷暖,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她逐渐适应了在激烈艰难的社会竞争中挣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子君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一个独立自信的职业女性。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翟有道,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归宿...

亦舒的叙事侧重于主人公对生活中事件的反应和心理转变过程的心理细节。在她生动的叙述中,读者也通过跟踪故事的发展和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获得一些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小说中,子君回应老张的妙语:“我根本不想知道他在想什么。知道了很可怕?”说到这里,完全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其实他是知道的,不然最后也不会走在一起。两个尝尽沧桑的中年人,有些事是不需要说的。两个人有一种相知的默契,有些话不需要一个娃娃来画,对方不想说的话也不需要刨根问底。有些事情知道不代表了解,有些事情有时候还不如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众所周知的,但却被忽视了。这些都是现代人无奈的生存方式,也是现代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子君的好朋友唐静是一个有能力的职业女性,但她在办公室和家里都张贴了“罕见的困惑”的横幅。不知道是自嘲还是当做信条。也许两者都有。有时候我们会挂一些很难做的事情来提醒自己。但是,有些感情是不需要用什么形式来揭示或者证明的。人与人之间除了“亲密无间”这一句,还有“尊为贵客”。尊重和信任是爱情的基础,而不管爱情,就像普通人相处一样,爱情不等于束缚,有时候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米兰·昆德拉说:“没有隐私,爱和友谊将是不可能的。”吵架也是一种沟通,但这种沟通往往很难掌握,大多只是不断地伤害对方。长此以往,感情会变成负担和厌倦。经验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一些道理,但只有亲身经历后才真正明白。有些经历太痛苦了,我们最终不得不去理解。

子君曾经干涉张的私生活,引起矛盾,后来才明白:“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铁门,都有伤口。我无知到非要去摸,简直没耐心。也许他应该比我更生气,因为我逼他露出了本来面目——老张一直掩饰得很好。”这些都是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经验,亦舒的小说被誉为都市职业女性的瑰宝,或许就是如此。当唐静的感情找到归宿时,唐静和子君之间的深厚友谊从亲密关系变成了君子之间的淡淡友谊。子君当时有很多话想说,但当她和翟有道的关系终于有了结果的时候,她理解了唐静当时的心情和她的做法。我们总是要在那个阶段去理解一些感受和感受。那时,唐静的友情已经成为子君过分依赖的精神支柱,但只有她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也只是有限的,并不能成为生活的支撑点。这也是亦舒揭示的人生哲学和现代女性倡导的自立自爱。

小说中,主人公看到了自己的另一个梦,描述之详细令人感动。子君从梦中看到了另一个绝望哭泣的自己,不禁疑惑:这是真实的我吗?那两个人在梦里哭泣。人物从梦境中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们也从书中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无奈和辛酸。所谓实力是现代人的外表,也是我们自己的意志。但是,在经历了一些艰难之后,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我们才知道,当时所谓的强大,其实是那么的失落和无助,或许和小说中主角的命运不同,但我们在现代都市中有着相同的瞬间和无助感。

有些伤口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痕。就算子君和翟有道的感情确定了,重新找回了安定感,过去的也释然了,但是阴影还是无法驱散。但对于前夫涓生,子君无动于衷:“报复?最好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发自内心的冷漠。何必去讨厌一个不相干的人呢?没必要提过去。”这也是亦舒在很多小说中的人物* * *相似,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举重若轻。一切都像风云一样明朗,但那些淡淡的句子里,其实隐含着多少辛酸和无奈。舒笔下的人物,如果旁观者看自己的事情,大多和别人的故事一样淡定。这是亦舒一贯的文笔,有些轻描淡写,像是事过境迁后的冷漠,往事仿佛都烟消云散...

子君前半生的故事已经圆满落幕。也许悲剧性的结局可以增加其作品的艺术性,但亦舒作品中的故事结局大多是“月圆”的幸福和幸运,这是她的遗憾,也是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的遗憾。那种安慰和希望,是她“因为知道而产生的同情心”,所以有书评称她为“快乐的厌世”。冰冷的现实和悲伤,只在淡淡的描写过程中隐含。在故事的结尾,她总会为乌云镀上一层金边,留下一丝希望和一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