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
这种完美的艺术修养真是令人惊叹。
阿方斯·多德(1840-1897)是19世纪下半叶一位颇具特色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70普法战争爆发时,都德应征入伍。生活在战争中,目睹了法国的惨败,被人民的爱国精神所感染,都德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他每周发表一篇短篇小说,共计30余篇。1873年,这本短篇小说集作为《星期一故事集》(又译《月光故事集》)出版,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结晶。
这部小说中有一组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如《最后一课》、《柏林的包围》、《一个台球》等。,表现了作者新的爱国主义创作境界。这组作品揭露了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鄙和无能,歌颂了普通民众热爱祖国的感情和抵抗侵略的意志,充满了爱国激情。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世界文坛上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品。这两部反映普法战争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普法战争发生在1870年7月。当时的法国第二任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中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王室的统治,破坏和阻止普鲁士王国武力统一德意志各州,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从而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伊始,法军连连失利,尤其是在1870年9月法国东部塞当的一场决战中,法军更是全军覆没。波拿巴也被蒲军俘虏,成了囚犯。86000名法国官兵全部投降。打败法国,完成德国统一后,著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鲁斯迈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兵临城下,将巴黎团团围住。蒲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法国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怒。此时,战争的性质已经从法国挑战普鲁士变成了普鲁士侵略法国。全法国人民被迫自卫,拿起武器反抗普鲁士侵略者,努力保卫祖国。但法国拼凑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凡尔赛条约》,赔偿德国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的人民遭受不同民族的蹂躏,遭受亡国之苦。《最后的教训》和《柏林之围》是直接描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描写了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阿尔萨斯人民的暴行,他们倒在他们的铁蹄下,强迫学校教德语,以及当时人民的悲愤和强烈的怀念和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柏林包围》通过主人公茹夫上校的个人悲剧,描述了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和攻占的苦涩现实,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作者将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了强烈而感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剧诗篇。
《最后的教训》和《柏林之围》都是描写普法战争,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在反映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作家往往不得不着力揭露敌人烧杀抢掠的暴行,描绘人民群众对敌英勇顽强的斗争。而深谙短篇小说艺术的杜德却风格独特,表现了相同的主题。但是,他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多样的主题,并不直接描述敌人的疯狂和人民的反抗。
这两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周边》在选材上独树一帜,即只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中选取极其平凡却蕴含深刻思想意义的典型片段来表达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这两部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场面。《最后一课》选择受战争破坏最大、被侵略者摧毁最严重的地区阿尔萨斯的一所乡村学校的故事作为小说主题,反映了普鲁士侵略占领区人民并禁止他们教法语,却改为教德语的政治事件,揭露了普鲁士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罪行,歌颂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柏林之围》通过一个瘫痪的老战士的故事,将巴黎围城的残酷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进行了对比,既表现了法国人民深重的亡国之痛,也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抓住了普通人在特定条件下热爱祖国的非凡表现和崇高情怀,杜德通过典型的生活场景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素材新颖、思想深刻的艺术效果,使其作品极为感人。
对于读者来说,农村小学的日常生活中,上课、下课、淘气的小学生逃学实在是家常便饭;退役老兵在患病期间的美丽幻化,进攻,追击,攻占敌国首都,这不是不可想象的。但小说《一个老军人的幻觉》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的这一课,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主题:此时此刻,大家对“最后一课”的不舍,让祖国语言仿佛成了祖国尊严的体现,人们带着悲伤和尊严告别了祖国语言;巴黎的陷落,老战士在关键时刻的幻灭,气氛是如此的严肃和悲壮,巴黎人民破碎的心在流血。窥一斑而见全豹,把阿尔萨斯人的亡国之恨和巴黎人被困城中的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法国战败后的惨状。似乎是阿尔萨斯脱离祖国的缩影,也是巴黎沦陷时法国社会的一个侧面。《杜德》正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主题中展现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内容,最自然、最真实地揭示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怀。
都德整理素材,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言行、神情来体现爱国主义的主题。《最后一课》的主角小弗朗西丝原本是一个贪玩的迟到或旷课的小学生,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学习努力,老师课堂提问答不上来更是家常便饭。然而,当他上了这“最后一课”后,他意识到国家在衰落,他再也学不到祖国的语言,却成了一个聪明、敏感、懂事的孩子,有着明确的恨和爱。“祖国”成了他唯一的念想。在他眼里,一草一木,每一件事,一言一行都与祖国息息相关。刚刚觉得沉重又讨厌的课本突然变成了不忍分手的老朋友,因为那是祖国的语言,标着“祖国!”新开发的字体都是漂亮的草书字体,上面写满了“法国”和“阿尔萨斯”。在小弗朗西斯的眼里,它们似乎就是小小的国旗。刚入学的小学生不会写字,却专心画“一横一竖”,好像是法语单词。即使从屋顶上鸽子的咕咕声,小弗朗西斯也认为侵略军不应该强迫它们用德语唱歌。这些都包含着对敌人的巨大仇恨和爱国主义的交响乐。作品的另一位主人公哈默尔先生是一位热心教育、热爱祖国、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教师。他在这所学校辛勤教学四十年,对这里的植物、房屋、事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自己种的啤酒花爬到了窗户周围的屋顶上。他一旦离开这里,怎么可能不伤心!所以,当他被勒令不再教法语的时候,在他离开学校的前一天,在最后一节课的庄严时刻,他穿着正装,打着领结,戴着丝绸帽子,那么严肃庄重。最后一节课,他对学生也很温柔。他没有责怪小弗朗西斯迟到,而是责怪自己。他用祖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记住祖国语言,唤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在这个班里,他很有耐心,想在走之前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塞给学生。上完这最后一课,就该放学了。他很难说一句告别的话,但他艰难地写出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充分显示了他高涨的爱国热情。对青年弗朗西斯和哈默尔先生的思想、言行、举止的描述都与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密切相关,他们的选材真的很有独创性。
这两部小说的标题也是独特而深刻的。《最后一课》让人看到了标题的含义,直接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意义。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德国,学校不能再教法语。法国人民成了外国奴隶,失去了国籍,也不会学习自己的语言。这真是一个永远的遗憾。作者正是通过这最后一课,反映了法国人民的悲痛和爱国之情,以此来教育失国之民不忘祖国,牢记祖国的语言,努力驱逐敌人,恢复国家。书名的作用在这里,小说的主题也是如此。柏林之围被称为“柏林之围”,但实际上是“巴黎之围”。小说以一个身患重病的老战士想象的柏林围城的故事来描述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了巴黎围城和陷落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个话题发人深省,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这两部小说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情节都与其主题息息相关,相互呼应。这部小说的开头直截了当。比如《最后一课》第一段,“那天早上我去学校很晚,我非常害怕被老师训话,尤其是因为哈默尔老师已经告诉我们,他今天要考分词这一课,而我连第一个单词都不认识。.....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一目了然。这“一课”为下文引起悬念,吸引读者眼球,与“最后一课”这一话题相呼应。在全文中,“最后一课”* * *出现了四次,都有深刻的含义。尤其是小弗朗西斯发自内心的独白:“啊!我永远不会忘记最后一课!”这是小弗朗西斯在目睹了“最后一课”的动人一幕后,忍不住发出的强烈感叹。这种深刻而有力的语言概括了他的全部感受,表达了他心中已经有的强烈的爱与恨,交织着悲伤和愤怒,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最多。之后,他说:“下课了...去吧。”结论呼应了开头和标题。这里故事达到高潮,小说戛然而止,寓意无穷,耐人寻味。
《柏林之围》开篇是同一个真题:“我们和魏博士一起沿着香榭丽舍大街往回走的时候,探索了巴黎被围困到城墙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人行道被机枪打得千疮百孔的历史。..... "巴黎被围困,巴黎陷落的惨状历历在目,到处是千疮百孔、弹坑,不禁让人心酸。然后,老兵鲁夫上校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巴黎被普鲁士人围攻攻占的悲惨现实,而正面的描述则是鲁夫上校想象中的法军节节胜利,直至攻克柏林,凯旋而归。相比之下,人们虽然会对老人可怜的幻想报以可悲的嘲笑,却又不能不佩服老人的美好愿望。小说最后以“一支黑暗的普鲁士军队”进入巴黎,身着军装,站在一栋高楼的阳台上迎接法军凯旋。鲁夫上校发现了德军,发出了“拿起你的武器……拿起你的武器……普鲁士”的惨叫,挥舞着双臂跌跌撞撞,最后直挺挺地倒了下去。随着巴黎的陷落和鲁夫上校的去世,老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富有个性特征的心理描写是杜德两篇小说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作者非常善于对符合性格特点的人物进行心理描写,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两部小说都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虽然《柏林的包围》第一段和后面几段中的“我”是两个人,但仍然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最后一课,以主人公小弗朗斯的自我描述,方便描述心理活动,既表现了“我”的心灵,又以“我”的感受描述了哈默尔先生的心理活动;《柏林之围》讲述了一个懦夫老人与魏医生的故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主角茹夫上校的心理活动。作者在分别描写年轻人(小弗朗斯)和老年人(哈默尔先生和鲁夫上校)的心理活动时,准确地把握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从而使这些形象非常真实生动。情感景物描写也是这两部小说的一大特色。自称“感觉机”的杜德,拥有“点金术”,非常擅长用敏锐的感觉处理素材。平常无生命的东西,有了他笔下人物感情的“金手指”,一下子变成了有生命有魅力的东西。
最后一课开始,作者通过小弗朗西斯独特的心理感受,描述了上学路上的自然风光:“天气多暖和啊!多阳光啊!”“森林边缘秃鸟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后面的兰贝尔草坪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所有这些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
温暖的天气,鸟儿在林中啁啾。就连普鲁士士兵的常规操练也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让人“神往”。同样,对哈默尔先生十年来教学和生活的教室和庭院的描述,也融进了小说中人物的深厚感情:“四十年来,他一直待在这个地方,始终面对着这个庭院和从未改变过的教室。只有那些长凳和书桌,因为长期使用,变得光滑了;而院子里的核桃树已经长高了,他自己种的啤酒花已经爬上了窗户,摸到了屋檐...?...他要抛下眼前的一切,这是多么悲哀啊!”
因为小弗朗索瓦对哈默尔先生被迫离开时的痛苦和依恋感同身受,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教室里的桌椅、院子里的核桃树和啤酒花的强烈感情,它们似乎都充满了对老主人离去的告别之情。他们怎么会不感动呢!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最后一节课,老师教的很认真,学生也很认真的学习了那段环境描写:“大家都好专心啊!教室好安静啊!这一幕真的很感人。除了钢笔在纸上刮擦的声音,我听不到任何其他声音。这时,几只金龟子飞进了教室;但是没有人注意他们,即使是最年轻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全神贯注地横着竖着画,好像这也是法语……”
在这里,既直接描写了周围环境的静谧,又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珍惜祖国的文字,投身于认真学习的心情,烘托了小弗朗西丝孩童般的爱国思想感情。《柏林之围》中也有很多景物描写的例子。小说开头写了一个巴黎攻城战留下的悲惨故事:“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城墙,被机关枪打得千疮百孔的人行道。”举世闻名的古都巴黎,满目疮痍,真的让人心酸!
鲁夫上校煞费苦心地为自己选择住所,参观法军凯旋的仪式。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他心爱的拿破仑时代的遗物,他很受鼓舞地往外看,但往里看又得到极大的安慰。尤其是那些醒目的“黄袍贵妇”画像,其高贵的身份和端庄的神态,最能唤起人们对1806的美好回忆——法军粉碎第四次反法“神圣联盟”,攻克柏林,拿破仑一世彻底征服普鲁士,使法兰西第一帝国进入鼎盛时期。这些充满感情的描写,突出了他爱国的高尚情操,也进一步突出了他作为一名老战士所特有的爱国品格。
还有一段描写杀死茹夫上校的普鲁士军队进城的情景:“...道路是那么空旷和寂静,每家每户的百叶窗都紧闭着,巴黎一片荒凉,就像港口里的传染病隔离站,到处都是旗帜,但旗帜是那么陌生,全是白色。上面还有个红十字,也没人出来欢迎我们的队伍。”
“在那边,就在凯旋门后面,有一种听不见的声音。旭日之下,一支黑暗的队伍正在到来...慢慢地,头盔上的尖顶闪闪发光,耶拿的小铜鼓也在敲。凯旋门下,舒伯特的胜利进行曲不绝于耳,沉重的脚步声和马刀的碰撞声伴随着音乐的节奏!..... "作者“景物的情感描写”的特点。
所有这些情绪化的景物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个性,从而深化了主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都德还广泛运用了线描的手法,在这两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有特色的细节。例如,在最后一课中,哈默尔先生的服装描述了:“...我们的老师那天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长袍,领口打着一个大领结,头上戴着一顶小小的绣花黑色丝绸帽子。这件衣服只有他的上级来学校视察或者学校发奖的时候才穿。”
这样,它在描绘教室里不同寻常的庄严气氛和哈默尔的内心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外教的室内外桌椅、树木、圣甲虫的飞翔、鸽子的歌唱等细节,都与描写孩子热爱祖国的感情紧密结合,自然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比如《柏林之围》中对鲁夫上校长相的描述:“如果他站起来,一定很高;现在躺着,看起来还是很大。他五官端正,牙齿漂亮,卷曲的白发,八十岁看起来才六十……”
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爱国老战士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对“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的“倔强”性格起到了极大的烘托作用,特别是“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瘫痪的老人把普鲁士军队进城想象成了法军凯旋而归。并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志力和突如其来的生命力,以极其完整的笔触站起来、穿好衣服,使这个形象脱颖而出:“...第二天早晨,正当普鲁士军队小心翼翼地沿着马约门到居勒宫的长街行进时,楼上的窗户慢慢打开了,上校出现在阳台上,头上戴着头盔,腰上插着马刀,佩戴着米尔霍尔特老骑兵的荣耀。……"
至于虚构的进攻战的不断“胜利”,如夫上校病情的好转,以及“喜讯”传来时精神的变化,这些细节都用简单生动的手法刻画出来,使如夫上校形象饱满,个性鲜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小说的结局都很新颖,利落,没完没了。《最后一课》在《最后一课》之后,作者出人意料地没有描写很多人物的反应,也没有肤浅地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绪,只写了哈默尔先生的动作和沉默: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挣扎着在黑板上潦草地写着“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他站在那里,头靠在墙上,不说话,用手比划着说:“下课了...去吧。”无声胜有声,这些强有力的汉字,这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看起来像浮雕的造型,几个笔画,显示了哈默尔先生强烈而复杂的情感,也将小说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个高峰,使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
柏林之围的结局也是颇有深意,极有能力。普鲁士军队入城,虚构的“进攻战”和“柏林之围”大白于天下,茹夫上校幻灭,精神骤然崩溃,猝死。儒生老人的爱国心和大义终于得到升华,悲剧气氛达到高潮。亡国之痛的深重,爱国之情的炽热,不能不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不能不使被外国侵略和统治的亡国之民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课》和《柏林周边》并没有像雨果的《悲惨世界》和《93》那样表现出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事件,也没有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那样包含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然而,虽然不是惊涛骇浪,却是碧波荡漾的小湖。《都德》以一支充满感情的笔,以他所熟悉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选择能够展现社会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小见大,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浓缩为日常生活的一个事件,表现出深刻而重大的主题。
短小精悍、重大题材和主题、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精炼凝练的风格、平实朴实的语言,都使《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周边》成为极具艺术魅力的小巧玲珑的文学瑰宝,流传久远,至今仍可供我们欣赏和借鉴,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