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歌颂英雄主义的小说。为什么一开始就写童话故事?

我们知道,《水浒传》是一部歌颂英雄主义的小说,但是在开头就写了一个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说的是洪太尉奉天子之命,到忻州龙虎山邀请张天师上京,在灵异殿前揭开镇妖的盖子,放出108个妖魔,就是后来的梁山108将。这个故事和后来写的英雄故事,从表现方式到阅读感受都有很大的距离,往往会让读者产生几百年的诸多疑惑。关于这个故事有很多猜测。比如有人说,作者大概是怕起义英雄的内容绕不过封建统治者的审查,甚至怕被迫害,所以故意在正式的故事前面加了一个“妖魔化”的内容来隐瞒真相,让水浒流传于世。这种说法可以不言自明。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写了关于洪太尉误恶的那一段,意在映射王安石变法,把北宋亡国的历史责任归咎于王安石以及被他提拔的蔡京等六贼打着变法旗号干出种种徇私舞弊的事,反映了直到清朝以理学为主的儒家思想家的情绪和观点。

我的判断并非凭空而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时间上看,一般来说,故事都是以连贯的方式写的,但在《水浒传》这里,很难写出一个不同的时代。梁山的英雄起义始于惠宗宣和元年(1119),但邪灵早在仁宗嘉佑三年(1058)就被误导了,相差61年。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还编一个不太现实的故事?仔细看就会发现,梁山泊中,洪太尉误妖的嘉佑三年,正是王安石向仁宗千言万语表达变法观点的时候。这不是巧合,应该是故意安排的。表面上看,水浒的意思是:61年后,大宋朝恶魔回来捣乱,它的种子是61年前种下的。背后的含义是,蔡京等六贼在61年后危害国家,误导人民,他们的灾难从61年前王安石要求变法时就开始了。特别是水浒传中说祈求张天师的天灾是北方高官范仲淹在1058提出来的,而历史上的范仲淹早在六年前就死于1052,所以不可能建议邀请历史上的石天。当然,《水浒传》作为一部小说,不一定局限于史实,可以虚构,但为什么不随便编一个范仲淹提出的建议呢?表面上看,作者的意思是,正是因为范仲淹建议请张天师,才造成洪太尉误走妖道的问题;背后的意思是,后来导致北宋灭亡的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范仲淹的庆功新政主导的(这是反变法派的观点,比如曹、高之后对说:王安石乱了天下)。还有一点,《水浒传》把范仲淹奏仁宗邀石天的时间写为“三月三日五时”,三月三日是朝拜节,是关系到国家大事的重要日子,但后来洪太尉没能把这个国家大事办好。这个节日是驱除不祥和消除痛苦的日子。朝廷也讲过如何祈福瘟疫,但洪太尉实际做的是放出一群恶魔。《水浒传》应该是带着他的意图写的。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讲,洪太尉去的是忻州龙虎山,与王安石有几个方面的联系,最适合附会。从龙虎山往西不远,就是王安石的故乡临安(今江西抚州);离北方很近,就是饶州,洪太尉误走妖后上任的地方。当年二月,王安石到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在江南东路当俘虏。北宋变法先驱范仲淹也被贬到饶州。惠宗皇帝迷信道教,但道教圣地很多。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邀请石天去忻州龙虎山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第三,从两个人物的行为特征来看。洪太尉释魔,与变法时王安石的处事态度是一致的。

比如洪太尉,没有沿袭前代。《水浒传》中有真人说:“此乃先祖大唐洞,郭萱师阻妖王于此。它非常强大。现在祖上八九代之后,我就再也不敢打开了。”而洪太尉却一意孤行,不得不开,最终导致了妖跑出来的后果。从历史上看,与他们一脉相承的元佑党员和后来的儒生都认为,遵循祖先的法律是最应该的,克己是最好的。文彦博说:“祖传的法制是存在的,没必要开放。”司马光也说:“符节(安世子)是一个政治家,试图改变祖先的旧律。”王安石大声提出:“祖宗之法不足!”

比如《水浒传》里,洪太尉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当洪太尉再三要求开印的时候,“真人告诉我:太尉,这庙绝不敢开!老祖宗石天告诫:今后,不许人打开它。”洪太尉说真人“胡说八道!”我得开车。历史上,王安石决心把一件事做到底,不管反对者有多少。保守派抨击新法的实施,称“世态炎凉”、“人人以为不便”、“士大夫来朝四方,无不批判引进”、“世态怨谤”。王安石无视这些说法。他说:言语是不够的!"

比如水浒传里,一个真人三番五次跟我说:“这庙不能开,怕惹利益伤人”,但洪炜不怕这个,逼着别人开印。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也是很有魄力的。面对变法引起自然变化的保守观点,王安石坚定地说:自然变化不足为惧!"

比如《水浒传》中,太尉洪为了实际上给自己开印,愤怒地斥责大众:“你等不及跟我一起看了。你回朝廷,先打道士阻文告,违圣旨之罪,不让我见石天。”历史上王安石的变革只靠皇帝的支持,关键时刻也会举天子之威对抗政敌。在保守派看来,这大概是用天子来压制大家。

变法斗争是北宋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多少年来,司马光、王安石以及两派接班人,在你执政的时候打压迫害我,在我执政的时候打压迫害你。那个派系有起有落。这种斗争固然反映了不同官僚制度对治国方针的不同理解,但斗争所造成的政治敌对和思想孤立也对整个政权和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影响着南宋和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司马光上台,王安石下台。王安石下台,司马光上台。宗申当政时,司马光废除了新法。惠宗在位时,蔡卞、蔡京、林夕、黄璐、赖绍等维新派起兵,反对王太后在位时的新法。惠宗当政时,蔡京等人打出了改革的旗号。为了迫害保守派,蔡京等人将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120人定为“元佑汉奸”,由惠宗执笔刻石,立于朝廷礼仪之门。钦宗即位后,在国家面临混乱的危险时,还惩罚了被称为“六贼”的蔡京等人,推崇程二和反对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的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变法虽然因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操作不善而失败,但变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富强兵,有些地方也是有效的。所以,虽然史书中几乎所有支持他的重要人物都被收入了《奸臣传》,但他并没有出现在《奸臣传》中,这也说明了历史学家对他的理解和公正。然而,在反对派中,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并没有对生活俭朴、竭力治国的王安石和腐败顽固的蔡京做过多的区分。秦宗师的弟子师洋说:“今日之祸,乃安史之祸。”以至于秦宗师听信了他的话,毁了理应享受夫子庙的王安石雕像。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水浒作者想说的是,宋江在惠宗的谋反是因为洪太尉在仁宗时放出了心魔,同样,北宋在惠宗的灭亡也是仁宗对完颜时王安石注定的。两派打来打去,直到北宋政权不在了。但这种斗争在思想上一直持续到南宋以后。因为蔡京派在北宋的丧礼中失败,政治上没有再崛起的机会,北宋的灭亡都归咎于他们。此后程朱理学盛行,王安石善于改祖之法。他的孝子和孙子,如蔡京,会给国家带来麻烦的想法,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后世文人的心中,包括《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在水浒传中,导致主人公反抗的主要因素是各级官员的腐败,他们不遵守法律。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关键问题不在于改法度,而在于治吏。如果官员不好,再怎么改革。从《水浒传》反派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的腐朽来看,恐怕在故事背后也想说点史的话:你王安石改了法律,法律却没有变好,不是出了一些奸臣坏人吗?如果不是蔡京、童贯等以违法乱纪的六贼为首的贪官,国家怎么会有这样的贼从外侵的局面?其实我们也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除了其他原因,新法一实施就换了一些官员,把原本为民着想的新规变成了更多剥削民众的工具。国家的财富多了,但在严重的地方却没有用,反而给那些贪官污吏提供了花钱的条件。因此,政治改革很难得到人民的支持。

古代小说往往在开头加一个楔子,但水浒的开篇更有讲究。虽然类似于神话,但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人,背后还有很深的脉络。至于让人猜测,那是故意的,就像《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一样。如果说清楚了,就失去了这个表达的意义。因此,我们只能推测施耐庵写这一段时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