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新增8个中国地名

虽然中国古代对星空一直都有探索,但从近代开始,中国一度始游离于探月队伍之外。在这35个与中国相关的月球地名的命名过程中,中国与其渊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以前的被动命名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国际天文学界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之中。从时间上主要包括四个阶段:60年代有1个,从1970年开始,随着我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月球命名表中的中国人名开始逐渐增多。70年代有8个,80年代有2个,2006年又增加了5个卫星坑的命名。

第二阶段是以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为标志而开启的自主命名阶段。2010年8月,相关组织正式批准了位于北极和南极的毕升、蔡伦和张钰哲三个环形坑的命名。这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国际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历史:

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成功实现了我国的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15年10月5日,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区4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被正式批准。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勘探过的周边方圆77米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

“广寒宫”名称的正式批准,使得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和“玉兔”在“广寒宫”相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2019年1月,嫦娥四号登月后,中国一次获批了5个月球地名:织女、河鼓、天津、泰山和天河基地。需要指出的是,织女、河鼓、天津这三个名称和2015年批准命名的“紫微”“天市”“太微”名称都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星图中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概念。

以上内容参考 中青网-月球之上的中国印记|月球上中国地名达35个 祖先们的名字千年后出现在天上那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