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简介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1965438+5月28日02-1990 65438+10月30日)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12于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小说可以在情节描写和意识流之间自由切换。他创作的小说是一本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天书,但他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叙事角度的自由切换和意识流等方法,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平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评论家一致认为他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才华和成就的作家之一。

怀特于1990年9月30日病逝于悉尼郊外百年纪念公园的公寓。享年78岁。

中文名字: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mbth:PatrickVictorMartindaleWhite

国籍:澳大利亚

出生地:英国伦敦

出生日期:1965438+2002年5月28日。

死亡日期:1990年9月30日

职业:小说家、剧作家

毕业学校:英国剑桥皇家学院

主要成就:获得1973的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人树》和《风暴眼》。

人物体验

1912于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澳大利亚的农民,母亲出生在富裕的农民家庭。怀特是在父母回英国探亲时出生的,他在悉尼乡下的一个农场度过了童年。1925赴英国切尔滕纳姆学院留学。1929回国。1932年,他再次前往英国,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现代语言。在此期间,他开始写诗。1935出版的诗集《农民及其他诗集》是他在剑桥求学期间的作品。但他认为诗歌创作难有建树,从此不再写诗,改写小说和剧本。

65438年至0935年,怀特大学毕业后,仍留在伦敦写作,游历了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阅读了大量英法德的文学作品,深受欧洲文化和詹姆士·乔依斯、托马斯·沃尔夫、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1939和1941年,怀特出版了小说《欢乐谷》和《生死场》。二战期间,他在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服役,被派往中东工作五年。1948后回澳洲定居,先经营农场,后专攻写作。

1948年,怀特发表了他的第三部小说《姨妈的故事》。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人树》。《人树》出版后,受到国内外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被称为“澳大利亚的起源”,为作者带来了国际声誉。

后来,怀特出版了小说《沃斯》(1957)和《战车上的人》(1961)。前者以19世纪上半叶试图穿越澳大利亚大陆的德国探险家勒沙特为原型。后者讲的是一群贫穷乖张的侨民。20世纪60年代,怀特还出版了以喜剧手法描写一对双胞胎老人痛苦生活的长篇小说《可靠的曼陀罗》(1966),收录《不许养猫的女人》等十一部小说的短篇小说集《燃烧的人》(1964),剧本《哈姆的葬礼》(1964)。1970年出版小说《活体解剖》,描述了一个艺术家的一生。

1973出版的小说《风暴之眼》是怀特最重要的代表作。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怀特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叶裙》(1976)、《海参之恋》(1980)、《短篇小说集》、《白鹦鹉》(1974)和剧本《重返阿比西尼亚》。

怀特于1990年9月30日病逝于悉尼郊外百年纪念公园的公寓。享年78岁。

作品年表

写作特点

澳大利亚风格

虽然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一些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澳大利亚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的采用。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和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同事不同,怀特只关注澳大利亚特有的东西。虽然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以澳大利亚为背景,但他主要关注的是写那些超越地域和种族界限,面对截然不同的问题和生活环境的人们。即使在他最具澳大利亚风格的史诗《人树》中,虽然自然和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与其说是典型的,不如说是非典型的,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当怀特陪着他的探险家福尔斯走进澳大利亚大陆的荒野时,荒野首先成为了一个表演沉迷于尼采的意志力并为之献身的戏剧的舞台。

性格特征

让人感到特别的是,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社会:他们往往是侨民,行动异常或智力迟钝的人,更多的是神秘主义者和疯子。似乎怀特觉得在这些可怜无助的人身上最容易发现他所向往的人性。《战车人》中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因为自己的侨民身份和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而受到迫害和折磨,但在精神上,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不幸中的赢家。《可靠曼陀罗》中的两兄弟也是如此,他们具有矛盾的特征:能够自如应对,精神空虚;笨拙但聪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怀特最新也是最长的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活体解剖中的艺术家和风暴眼中的老太太——也不例外。在怀特的作品中,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被描述为一种诅咒;这种创作激情使艺术家的艺术产生了毁灭一切的后果,使创作者和接近创作者的人成为其受害者。至于《风暴眼》中的老太太,作者以她在一场飓风中的经历为神秘中心,从中她得出了对生活的深刻见解,从而揭示了她不幸的一生,直到她死去。

模糊的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相当难懂,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他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特殊的主题,还因为他有一种将史诗的真实与诗歌的感情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在画面宽阔的叙事中,怀特使用高度浓缩的语言,伪造词句,连细节也不例外。同时,他以极端的艺术夸张和微妙的心理描写,始终如一地追求最强烈的艺术表现,使真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美是放射出光彩和生命,激发世间万物和各种现象的诗意美;真理,即使看一眼可能令人厌恶和恐惧,但它本身就是一种启示和解放。

怀特的作品明显受到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他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情节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长时间的交织,详细而深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迷茫和变化的感觉。小说是只有他看得懂的天书,是文学气息太浓的散文。

性格评估

瑞典学院文学奖授予帕特里克·怀特。在如前的简短获奖评论中,提到“他以史诗般的叙事艺术,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把一个新大陆引入了文学领域”。在某些地区,这句话有些被误解了。实际上,这句话的本意只是为了强调帕特里克·怀特在其祖国文学中的突出地位;所以不应该理解为澳大利亚文坛除了他的创作之外,没有大量的重要作品。

帕特里克·怀特是一位社会批评家,就像所有名副其实的真正作家一样,他主要通过写人来批判社会。首先,他是一个大胆的心理探索者,同时,他也随时准备提出生命的概念,或者提出一个神秘的信仰,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他与自己的关系,就像他与他人的关系一样,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崇高的志向与刻意的否定,热情的志向与清教主义相互竞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与他自己傲慢的性情相反,他赞美谦卑和自卑——一种需要赎罪和牺牲的持续的负罪感。他高尚而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艺术,但同时又怀疑它们的未来,所以不断地烦恼。尽管对怀特的创作存在争议,但评论家们一致认为他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才华和成就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