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与背诵有关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语文》中说:“私塾的阅读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刚开始讲课的时候不太懂,但是小时候能把它背下来,把主句一个一个的滚在舌头上,再拉一点口音,是一种享受。我现在记得的书,大部分都是小时候背的。虽然当时对它们了解不多,但现在回想起来,不断有新的认识,意义真的很深刻。”

出于文学品位的考虑,文笔简洁和谐、幽默隽永的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有没有一篇惊沧海》中说:“我在学校上语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和《古文释义》。讲解结束后,我们被要求背诵和写作。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愚蠢,却在无形中让我们明白了汉语语法的精髓,明白了练句子的奥妙。”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飞生先生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采访时说:“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多读、多说、多背。.....语文、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入的方式之一。”

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语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我的孩子,我也会让他们读这些古籍(《史记》、《汉书》),我会在暑假里盯着他背诵古文和诗词。我认为这些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宝贵。我觉得读中国的诗真的是人生一大享受。.....中国诗歌中的极度纯净,是文字的节奏、音乐性、敏感性的良好基础。我觉得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和诗词,这是对写作表现最好的训练。”

港大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朗诵》中说:“背书就像练字、打拳、跳舞。熟能生巧。乔肯定是从熟悉度上来的。一篇好文章大量背诵,巧妙的修辞,流畅的造句,铿锵的押韵,精心的策划,心灵和维度的口头背诵,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再加上广泛的论述,深入的思考,精研细究,把古人的情怀与时势相比较,来确认永恒的人情,那么他们的文艺境界就能进一步提高。”

台湾省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尼伯先生在《功夫皆来自背诵》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从背诵中获得规律;一方面,如果单词背熟了,词汇自然就有了,成语也是一个一个点缀,那么风格就能自成一体,也就很难达到理解的地步了。.....看来定字的时候也是在背。”

任教于港大心理学系的李咏娴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尤其是文言文或较难的作品,是有益无害的。实验证明,如果你会背诵,你的理解能力还不错。如果当时不理解,以后会慢慢理解的。”李博士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你会背诵,你的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了背诵与思维捆绑的说法。“当时不懂,以后慢慢会懂”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虽然当时不懂,但现在记住了,不断有新的感悟。”可见,背过的东西,总会储存在心里,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称“一脚蹬东西方文化,一心评论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博士在《英语学习法》中说:“背诵有生死之别,鹦鹉学舌式的背诵是无知无用的。适当的背诵应该和体验一样,然后合上书体验再来。这才是正确的背诵方法。”

学习英语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模仿和背诵。模仿是整句的模仿,而热背是模仿后必须重复的练习,必须脱口而出。——语言大师林语堂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一定要努力。我一直提倡“背诵”。不仅是孩子,大人也要背。我们再来看郑板桥在《一个自叙》里说的:“咸,就是板桥好读好记,不只是记,而是背。板桥每次必读一本书千万遍。在船上,马上,到了水底,或者忘了菜,或者客人不听他的话,忘了他说的话,就把书记住,默念。书里有记者吗?”一代宗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凡人,更何况他大概也不会背一门外语。——英语专家陈琳

阅读和背诵对语感的发展非常有益。很多老知识分子学好语文,是因为他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养成了大声朗读和背诵的习惯。所以他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把这个方法转移到英语学习上,取得了成功。——青岛海洋大学外国学院院长杨子健

语言习惯是通过模仿逐渐形成的。要模仿,一定要读,一定要背,否则模仿是不可能的。背诵是中国人学习的传统方式,我仍然认为它非常有效。——胡春东,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张伟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这是一种离不开语言学习的方法。学习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有很多东西是“死”的。熟能生巧,你会逐渐“活”起来的。一定程度上,死记硬背会“死”会“活”。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如果创建个人语料库,语料库是丰富的。一旦掌握了应用技巧,就可以随意取用,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得“活”了。——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张伟

一种是早上7点前起床,在大操场背英语书,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完。一个是记忆。午饭和晚饭的时候,我拿着正面是英文,背面是中文的英语单词卡,每天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认识英语单词。就像交朋友一样,刚认识的时候,我们是陌生人。在一起很多次后,我们就熟了。一天记十几个单词,不到半年就能记住几百个单词。虽然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但是我也喜欢英国文学,尤其是英语诗歌。我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呆了半年,读英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这对我提高英语水平很有帮助。——高士奇,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对中国文化有深刻了解的汉学家、世界语言学大师高本汉说:“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也要背几大名著,要背几百篇历代名家的文章和诗词。这种学习课程沿用了两千年,培养了大家对古代文献的特别熟悉;于是,有了一种对古代历史和文学的崇拜和热爱;这真是中国人的特点。这种成功聚集起来供中国作家随意使用的庞大资产,自然可以在文字的修改上得到有效的效果。”

D.美国著名演说家卡尼涅说过:“好好开发我们的记忆力。一般人只用百分之几。背的文章越多,记忆力越好。”

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谢里曼曾用“完全背诵法”学习一门外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说:“我对学习英语充满热情和投入。因为当时情况相当紧急,所以我找到了一个轻松学习任何语言的方法。这个简单的方法如下:坚持大量阅读,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经常就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作文,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作文。同时,你要把前一天修改的内容写下来,第二天再背。”就这样,他在1842开始自学英语和法语,后来又学习并掌握了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15种语言。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笔记背诵学习法”的忠实执行者。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广为流传,而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弥留之际,专门请人读小说,其中就有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活》。列宁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

杰克·伦敦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为了掌握文化知识,练习写作,他争分夺秒地努力。他发明了“笔记背诵学习法”,并严格执行。睡觉前,他背诵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上醒来,他穿好衣服,看了墙上的一张小纸条。刮胡子的时候,背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和休息时,他回忆起小纸条的内容,并到处寻找激发他创作的文字和材料。不仅在家,出门也是如此。出门时,杰克·伦敦会在口袋里放一张小纸条,随时随地拿出来阅读。久而久之,他不仅学会了文化,还积累了大量词汇,建立了存放写作材料的“参考阅览室”,然后灵活运用。因此,他写了一本精彩的书。

日本作家上岛在他的畅销书《犹太人为什么优秀》中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实现了现代化。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人从江户时代开始在寺院和私塾中培养的非凡记忆力,即阅读和背诵《论语》等中国书籍所需的记忆力。为了快速吸收大量的西方文化,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能容纳的头脑,然后消化它,最后形成对事物整体性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