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林元》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林的元小说还体现了对传统侠义小说的继承。“侠义小说的叙事模式在不同理论家的归纳中有不同的形式,但在任何一种形式中,都不会缺少血债和恩恩怨怨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经典的侠义小说,主角遭遇杀父或杀子的“血债”往往是故事的起点。大多带着深仇大恨走上漫长的复仇之路,最后以复仇结局结束故事。《林元》在打土匪故事的开头,叙述了邵剑波带领一个小分队,紧急增援被土匪袭击的车站的故事。邵剑波一行到达山岚站时,看到的是“包括其姐妹在内的六男三女,全部被刺刀剖开腹部,肠子掉在地上,没有一只耳朵,只留下被刺刀割断的痕迹”的惨状。这时的邵剑波,“眼睛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了;头炸了,昏昏沉沉,不省人事,就要倒了。”在耳边,“所有的声音似乎都在说:‘小波!别哭了!杀敌!复仇!“然而,就《林院》的整个故事而言,它是党所委托的基于革命道德的革命任务。而开头的“血债”叙事,明显带有传统侠义小说中主人公复仇故事的个体伦理色彩。”《血债》不仅将读者带入他们所熟悉的传统侠义小说的文化氛围中,还带领读者与主角一起进入正义复仇之旅。而且,“从此以后的所有打土匪的故事,都可以看作是这个逻辑的展示。小说中所有的主要正面人物——无论是杨子荣的小队士兵还是普通人——都有亲人被杀的痛苦经历,这成为他们最内在的冲动,也是叙事的动力和方向。通过这种叙事策略,林元把政治使命作为一个中国的道德故事来叙述。“革命”披上了“传统”的外衣。”①这种传统侠义小说表达现代革命内容的故事模式足以说明作者受传统小说话语影响的深刻程度。
但当时的评论家指出,作者不能恰当地将个人仇恨和阶级仇恨结合起来,不善于表达骨肉感情和革命感情的一致性,却不自觉地突出了邵剑波因为妹妹被杀而感受到的痛苦,相对淡化了邵剑波的阶级仇恨和革命义愤,甚至使人容易。显然,批评家是用革命形象的阶级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价值标准来审视邵剑波的感情的,因而批评了他不符合这一价值标准的个人感情。
(2)传统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对革命英雄的形象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林元中的英雄形象在价值上是占主导地位的,但传统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却挣脱了它的束缚,参与了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传统的英雄传说中,英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大大咧咧的类型,如张飞、宋武和李悝jy;以及儒雅聪明的类型,而后者则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代表。叛逆的英雄大多外表粗犷,武功高强,性格直爽鲁莽,为人忠厚,做事敢作敢为,每每看到坎坷的道路,便拔刀相助。而聪明的英雄,外表英俊,行为潇洒,以智取胜,而不是武功高强。在林的英雄谱中元、刘勋苍等班战士属于前一类。在刘勋苍努力活捉刁占义、攻虎穴、活捉徐大妈等情节中,作家突出了他的勇敢;长腿的孙达耐力极佳,一天能行进数百英里。栾是一位登山专家,他能翻山越岭,巧夺天工。在这种英雄造型中,我们很容易找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一些影子。“在侦察兵‘坦克’刘勋苍那里,你可以体会到努力撼山的情景;从“长腿”孙达,我不禁想起了戴宗,一个“沈星太保”,他每天都要行走数百英里。从高博到‘小李广’智勇双全的华容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