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有暴风雪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
这是中国当代作家梁的一部知青小说选集。“文革”后,知青文学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效应,梁是其中的领导干部之一。他曾经是一名知青,用激情的笔调描写了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同时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个体自我进行了拷问。可以说,这部梁知青小说选集不仅反映了梁知青小说的整体风貌,也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知青小说的成就。
梁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优秀小说奖。
这部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氛围中,描绘了知青的生活、命运、成长和奋斗历程,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小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在屯田戍边中的生活和战斗作风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今夜有暴风雪》,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为其创作注入了蓬勃的风格,表现了动荡年代和艰苦岁月中知识青年的英雄主题。整部作品气势磅礴,阴郁悲壮,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被视为“知青小说”的标志性作品。1984获得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北大荒几十万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感动了无数读者。
该作品是第一部描写知识青年从前线大回城的中篇小说。他以强烈的悲剧色彩,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蓬勃的风格,表达了动荡年代和艰苦岁月中知识青年的英雄主题。小说开篇就把人带到了70年代末青年知识分子回城的北大荒,真实地描述了一个有着疯狂气息的混乱局面。这既是对“左”倾路线指导下的错误领导的抗议,也是对他们在那个动荡年代所遭受的剥夺、压迫、破坏和迫害的抗议。正是因为这种真实的描写,梁成为描写知青回城的第一人。
但作者并没有把作品做成“知识青年回城闹事”的纪录片,也没有止步于渲染混乱,而只是以知识青年回城为背景。以此为背景,对《雪夜》中的曹铁强、刘、裴小云、肖瓦工、匡福春等优秀知识分子进行了执着的描写。作者丝毫不避讳知识青年所遭受的精神和肉体摧残:小瓦工忍受不了用小镰刀代替机械化的惩罚性劳动,疯狂地用镰刀割伤自己的手;裴晓云要求成为一名战备部队的士兵,但因为父母的莫须有的罪名而未获批准...作者还描述了兵团士兵的成就和创造性工作。特别是他表现了知识青年在动荡岁月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气概:刘迈克抵制了团长马崇汉的“左”倾鲁莽,向兵团司令部如实反映了知识青年饿着肚子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情况;雪灾当晚,曹铁强停止了砸军务股档案的行动,组织战斗灭火;刘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裴晓云第一次拿枪站岗。她怀着神圣的责任感坚守岗位,在暴风雪中牺牲了...作者就是这样用饱满的激情和大胆的笔墨真实地展现了一代知青的人生历程。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北大荒留给知青的不仅仅是痛苦和失落。正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斗争中,他们磨练出了惊人的毅力。
在小说中,作者既热情讴歌了知青的本质,也批判了知青的错误。暴风雪之夜,一名知青趁乱抢了一家银行。梁让刘麦成开枪打那个人渣,而且“瞄准后脑勺”。作者塑造了郑亚如的形象,他泄露了团部紧急会议的内容,导致混乱;裴晓云的死,甚至刘迈克的死,她都应该承担最直接的责任。她也在北大荒奋斗过,她想毅然留在北大荒,但为了实现一个梦想,她奋斗了,留下了。再过几年,她就可以成为女兵团政委,女师政委,甚至部长级、军级的兵团司令部领导。比起曹铁强和裴晓云,她显得那么渺小。作者批评她的利己主义,使她在告别北大荒时醒悟到一系列不光彩的表现,却连北大荒都没让她带走。作者从时代和社会的角度对郑亚如的性格发展进行的分析和批判是严厉而深刻的,这种严厉和深刻说明对作者人生的反思和评价少了偏颇,多了真实,更符合人生本身的内在规律。
知青的人生轨迹是复杂的,这是那个动荡年代复杂的社会造成的。梁用复杂的眼光看着这复杂的人生。他没有回避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苦难和矛盾。他没有简单的爱或者恨,也没有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是对一代知青屯垦戍边历史功过的历史辩证分析和评价。他既写了绝大多数知识青年回到城市的故事,又突出了39名知识青年毅然留在北大荒;即使是对于回城的知青,他也写道,很多人都是等着欢送会才离开的,以表达对北大荒的由衷怀念。作者在指出这一切是多么矛盾的同时,明确告诉人们:“这是时代的矛盾在一代人身上的反映,思想上的,心理上的”。通过这些复杂的矛盾,梁挖掘了乡村运动中知识青年的精髓——热情、勇气、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正因为作者从探索历史经验和人生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种挖掘,所以他的小说的主题比当时其他关于青年知识分子的小说更独特、更深刻。
梁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北大荒特有的自然环境——雪灾,而且真实准确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席卷中国的“左”倾飓风。小说极力渲染大自然暴风雪的神秘色彩,使人恐惧,给人带来灾难,但通过描写人与它的斗争,却能闪现出生命的壮丽,从而产生震撼的力量。正是因为恶劣的环境,才折射出知识青年奋斗的光芒。小说中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艺术的统一成为一种悲剧环境。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尴尬环境中奋斗、牺牲、成长的。曹铁强
知青中的英雄。在漫长而艰苦的北大荒生活中,他在困难面前不甘沉沦,挺身而出,不屈不挠地奋斗前进。在暴风雪的夜晚,他不仅维护了知青的利益,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经历了暴风雪的洗礼,他更加成熟,成为一个立志为北大荒奉献一生的强者。“我们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东西更有分量。”他总结的语言道出了沉重人生的真谛。
裴晓云
这个冷漠的上海女孩,其貌不扬,备受歧视,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弱者,但其实她也是真正的强者:不被信任,却充满了依赖和真诚;她瘦弱,沉默寡言,但不乏对理想的追求;她渴望爱情,不要施舍;对北大荒和祖国的高度责任感,让她宁愿冻死也不愿离开哨位。”月辉把自己黑色的身影投射在边疆银白色的胶片上,“她的生命在暴风雪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刘·
这个一开始一度被唾弃的知青“公敌”,终于在北大荒严酷的劳动生活中逐渐抛弃了种种劣根性。在暴风雪的夜晚,他终于成长为一名英雄,为了保卫国家财产,英勇地与歹徒搏斗而牺牲。梁写刘的成长过程,使人们看到北大荒严肃的劳动和战斗生活本身也为知青们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养料,使他们得到磨练。作品在广泛的生活领域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北大荒一代知青神秘而悲壮的命运。
作家的想法是:不管历史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变迁,北大荒的知青依然值得骄傲;尽管他们在那里遭受了艰辛和许多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充满了荒谬和谬误,但他们毕竟成长和成熟了。当他们离开那里时,他们沮丧地发现他们为北大荒奉献的青春岁月,他们的英雄主义和他们对时代的责任。总之,他们历史上所有珍贵的东西,都不应该被社会遗忘,也不应该被自己遗忘。
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表现出英雄气质。面对北大荒生产建设中的困难,面对大自然的无情,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为的、邪恶的、荒谬的,面对知青内部探索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知青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
曹铁强是老一辈垦荒战士的后代。他比其他人有更强的英雄主义和责任感。在与马崇汉错误的斗争中,他对知青朋友的帮助和爱护,与郑亚如的思想冲突,渗透着他的英雄气质。当然,曹铁强也不是完美的。他在《消防警卫排》中的不成熟,重病父亲与事业、责任感的矛盾引发的内心冲突,都说明他的成长有一个过程。
与他相比,刘迈克英雄气质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迈克·刘起初只是马崇汉迫害知青的帮凶和小丑,以和知青打威风为荣。后来马崇汉想把他“拍卖掉”,知青们或取笑他报复,或真心实意地帮助他,让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和自己身上理解了人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他与知青成为了“生死之交”,知青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转化和培养,使他抛弃了做英雄的劣根性,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其他几个人物,如裴晓云在哨位上的牺牲精神,小瓦工在大火中的英勇行为,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英雄气质,都像是整部作品奏响的英雄交响曲。
作家在作品中执着地追求知青生活的真实,努力实践典型的创作原则。作家尽可能地触及北大荒知青生活的现实,使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气氛都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作品聚焦知青回城这一特定历史时刻,汇聚十一年知青运动曲折丰富的历程,包装读者重新过上知青生活。在努力把握作品的现实感时,作家没有陷入琐碎的自然主义,而是努力实践典型的创作原则。比如作家选择知青回城事件,不仅因为这是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敏感题材,更因为它体现了深刻的社会生活和强烈的吸引人的矛盾冲突。
这一事件在作品中形成的戏剧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的情节和环境。雪灾当晚八百知青与团长马崇汉的冲突,实际上是十一年来广大知青与左倾错误长期对立的总爆发。作家追求华丽的审美情趣。选择一个知青回城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需要勇气和魄力,还需要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把握自如的能力,让一切矛盾和冲突在一夜之间化解,必然会使情节进展呈现出迅速、激烈、生动的艺术效果。
符合这个剧情的特点,人物的设定也有鲜明的对比色。在整部作品中,知青的历史与回城的现实、团部雪灾般的冲突场景与裴晓云在“六号坐标”上的温馨回忆纵横交织,让作品的节奏感在不断上升的剧情浪潮中得到平衡。通过这些作品,一代知青的生死歌直接投射在读者面前,在苦难和歪理邪说的描写中追求低沉冰冷的风格,但又不排斥激昂的呐喊,狂野的豪情,豪迈壮阔的画面,刚强有力的人物形象。这就像在读者心中卷起一股刚健雄浑的风格,敲响一声庄严激昂的洪钟,使整部作品音调高昂,气势磅礴,充满阳刚之美。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作品还是不尽人意。比如作家在充分肯定动荡年代积累的精神果实的同时,对那个时代客观生活的复杂性关注不够。所以对北大荒知青爱恨情仇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曹铁强等人执意留下,也缺乏更深层次的个性挖掘。留下来的决定似乎有点太容易了。所谓知青回城风潮,在知青运动的第一天就与之并存,北大荒四十万知青陆续回城不是一天而是十一年中期。相关的政治变化,以及各种特权、不正之风等复杂的历史现实,应该得到更多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