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羽毛的由来是什么?
“彩羽”,简称“霓裳”,是唐代宫廷乐舞,属商调。整首歌分为前言、中序、曲边三个部分。为器乐演奏而不跳舞或唱歌;序中有拍子,载歌载舞;歌曲闯入了整首歌的高潮,充满了急音和洪亮的音调。结尾的时候,它慢了下来,跳着舞,没有唱歌。搭配《衣装羽衣舞》,舞者上半身用彩色羽毛装饰,下半身拖着一条闪着花纹的白色裙子。舞姿轻盈飘逸,宛如云中仙子。总之,音乐、舞蹈、服饰都侧重于描绘虚幻的仙境、神仙形象。
关于这种舞曲的创作过程,流传着一个奇妙的神话:唐玄宗曾与一位名叫罗的道士同游月宫。在月宫里,玄宗看到数百位仙女在广庭里练习霓裳羽衣,伴着仙乐起舞。熟悉性情的唐玄宗凭记忆写出了《霓裳》的前半部,后半部却记不清了。唐玄宗不知所措,忽闻西凉使杨来朝,献上一曲梵歌,曲调与他在月宫听到的十分吻合。玄宗喜出望外,便以自己写的《仙乐》为序,以《梵歌》为序后乐章,命名为《彩羽》。
这显然是小说家的虚构。
《乐府梵天》诗序曰:“尚调,开元初年,由我使杨自西传入,天宝十三年改为‘霓裳羽衣’。”“上调曲”指“霓裳曲”。“在开元”是开元时期,“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即713 ~ 741。“天宝”也是唐玄宗的年号,即公元742年至756年。
《杨太珍传》说:“《彩羽》的作者是玄宗去三乡看女儿山。”
也有人认为,玄宗到三乡驿站,希望女儿回宫后,只写了《霓裳》前半段,后来吸收了杨献的梵歌,才得以完成此曲。
彩羽本身描写仙境,创作过程复杂,给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