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高适《咏史(尚有绨袍赠)》原文译文赏析
《咏史(尚有绨袍赠)》
唐/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注释
①绨袍:用粗丝织成的较厚的衣服。
②范叔:战国时范雎。范雎本是魏大夫须贾门客,后须贾在相国魏齐前说范雎坏话,魏齐怒,差点将范雎打死。范雎更名张禄,逃到秦国,官至宰相,威震天下。后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破衣服去见他,须贾可怜范雎,送给他一件绨袍。及知范雎即张禄,大惊,托人谢罪。范雎因绨袍事,终于没杀须贾。
③天下士:指能治理天下的奇士。
④布衣:普通人。
译文
须贾还能够送给范雎一件绨袍,完全是因为可怜他贫寒。可笑他不知道面对的是能治理天下的奇士,仍然把范雎当作普通百姓相看。
赏析
高适少年落魄,直至五十岁时才仕途亨通,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也远播四海。从这首诗的口气看,应当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诗的开头两句讲范睢的故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
“绨袍”是用粗丝绵做成的袍子,“绨”比绸子厚实、粗糙。“寒”除了寒冷,还有贫寒、穷困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之流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却充满激愤之情。
扩展阅读:高适诗歌风格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