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大河从潼关而出,因为有华山的阻挡,才使得水的力量增加来实现它的奔腾勇猛。大风从三峡回响,因为有巫山的阻隔,才使得风的丽江增加来实现它的阴风怒号。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坚持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他阅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曾写下这样批注: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8年夏,作者正在阅读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包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他在书上的批注就达12000多字,并十分赞誉书中“正以有各种抵抗,因而有与此抵抗相应之动作”的观点,于是欣然命笔在书旁批上此心得之诗。
这既是作者自励的箴言,亦鲜明地显示了作者博大的内心世界。
毛泽东读书,非泛泛而读,在写下这样一段批注的时候,一定是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潼关的巨流,巫山的狂风,在伟人毛泽东眼里,都是一种力量,一种因受到阻碍而生的力量,并进一步引申出善与恶的较量。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
这样一种“因为有阻力所以更有动力”的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锐气,正是一代又一代***产党人披荆斩棘、不断取得胜利的可贵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