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哪些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

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写作风格。

莫言凭借《神奇的乡土中国》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胸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

莫言获奖的消息在中国乃至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他的作品很多,但直到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才广为人知。

除了作家和作品,莫言作品的译者也备受世人瞩目。葛浩文、陈安娜等普通读者不熟悉的译者名字浮出水面。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读者都对他们赞不绝口,他们也是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作家的功臣。

扩展数据:

莫言的艺术特色

莫言在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很快意识到自己要像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主义大师一样逃离“灼热的高炉”,而逃离的结果是回到自己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他试图学习齐鲁文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和元杂剧。

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包括高密度抛灰年画、高密度泥塑、高密度剪纸、强茂等)等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尤其是《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很大,他曾评价《聊斋志异》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书。

2012莫言在瑞典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他说:“200多年前,我的家乡有一位伟大的讲故事的人——蒲松龄,我们村里很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后人。”《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的小说。

莫言从各种偏向于鬼神演义的民间艺术、传说、古代文学文本中获得灵感,如《封神演义》中的涂和《聊斋志异》中的在家乡东夷的大量文物中出现,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新鲜的滋养。

他在部分或局部模拟历史和现实的同时,给自己的创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进而在心理上和逻辑上实现了高度真实性和高超艺术创造力的近乎完美的结合。

于是,文学在继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基础上,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土地上,实现了从“现代主义中国化”到“现代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百度百科-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