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学研究与作者意见的隐匿

文学美学研究与作者意见的隐匿

1888年4月初恩格斯在给马·哈肯纳斯的信中总结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规律。恩格斯指出:“我决不是责备你没有写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小说,一部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我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作者的观点越隐蔽,对艺术作品越有利。”

恩格斯的“作者观点”是指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具体来说,就是作者的阶级立场、思想倾向、道德观点等等。“隐瞒”与“直接暴露”和“特别指出”在意义上是对立的;“隐瞒”与“隐瞒”、“模糊”、“暧昧”、“含糊”等概念有严格的区别。恩格斯强调作者意见的隐蔽性,是为了反对当时德国流行的“倾向小说”。这种倾向小说的特点是用抽象空洞的说教代替了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忽略了对形象的具体描写。恩格斯早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就批评了这种倾向:“在这些人中间,特别是在下层文人中间,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他们用一些能引起公众注意的政治隐喻来弥补他们作品中才华的不足。在诗歌、小说、评论界的戏剧,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一种所谓的‘倾向’,即反* * *情绪的胆怯表达。”

同时,恩格斯关于作者意见隐蔽性的观点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文学美学规律。指出对现实的现实反映必须是思想与形象的统一,即艺术不能脱离形象的具体描写而赤裸裸地表现自己的倾向,不能通过写哲学讲义来评价生活。恩格斯在《敏化考茨基的信》中还特别指出:“我认为倾向应该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不应该特别指出;同时,我认为作家没有必要把他所描述的社会冲突历史的未来解决方案强加给读者。”意在表明作者的观点应该隐藏在作品具体生动的形象系统中。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形象达不到的地方,倾向也达不到。作者的观点越隐蔽,艺术作品就会越生动,从而显示出它能艺术地掌握世界的规律和特点。

从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作者意见的隐瞒也是必要的。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诗意的审美趣味感染读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相。其结果远胜于作家们的抽象讨论和政治说教。如果忽视了文艺的审美功能,把它和陈奇事件、以理服人的一般意识形态混为一谈,那就从根本上破坏了艺术规律,作者也就很难向读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信仰”。因此,作者意见的隐瞒并不是作者意见存在或强大的标志。现实主义艺术更是如此,恩格斯也说过:“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意见而显露出来。”。人们可以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看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