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小说

相信大部分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都源于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小说英雄,很多人因为描写相对真实而误以为是历史事实。但由于小说的局限性,为了刻画一个角色,需要讲道理,呈现事实,难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情况。比如《三国演义》里莫名其妙被杀的华雄,其实就是死在孙坚手里的。像这样的事件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今天,边肖将告诉你《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件事。

华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想“借草船之箭”,是因为东吴太守周瑜想刺杀诸葛亮,想到了一个损主意。他要求诸葛亮三天内拿出六亿五千四百三十八+万支箭,否则就搞军法。于是诸葛亮妙计连连,趁着雾天上演了一出“借草船之箭”的好戏

诸葛亮

众所周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近妖”,与儒斗,巧借东风,借草船之箭,使牛流。但如果我们翻阅史料,就会发现这些事件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也就是说都是三国演义里的桥段,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而罗贯中的安排,无非是为了体现小说“尊刘贬曹”的主题,突出刘备集团的正统性。

诸葛亮

但《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只是主角不是诸葛亮,剧情也大相径庭。这个故事的原型,一个是三国时期孙权乘船借箭,一个是中唐时期张勋草书人借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讲述历史上这两个真实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借草船之箭”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赤壁之战五年,曹操率军攻东吴。在如许这个地方,曹操首战失利,一直无法撤退。据《魏略》记载,孙权乘大船观察曹操大营情况。曹操看到后没有出去迎接他,因为曹骏擅长陆战,但不擅长水战。仓促的进攻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于是曹操命令弓弩射向孙权的船。结果所有的箭都插在了孙权的船上。由于箭多,船倾斜了,有翻船的危险。于是孙权急中生智,下令掉转船头,让对方的船被一箭射中,才逃过了船毁人亡的命运。船体稳定后,孙权才得以安全返回。回来后,孙权派人把箭都取了下来,发现可以回收。

探测敌人的箭

很明显,这个故事是借了船身的箭,但没有稻草人,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寻敌取箭”,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借草船之箭”相去甚远。而且通过《魏略》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孙权做这件事完全是无意的,或者说是被迫的。因为这件事对孙权来说难度极大,一旦犯错就会被曹操消灭,孙权事后应该会很害怕。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曹操射的是火箭,孙权岂不是死了?

孙权

罗贯中“借草船之箭”的故事,其实指的是另一个原型,即张勋的“借草人之箭”。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张勋先后组织军队防守邱勇、宁陵、绥阳,前后交战400余次,极大地消耗了叛军的兵力,最终因粮草耗尽、将士阵亡而破城。但他的努力挽救了地处东南的江淮,为唐朝最终消灭叛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勋

“草人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他镇守邱勇的时候。当时令狐潮派人攻打邱勇,城内已经弹尽粮绝,于是张勋命令士兵把1000多名稻草人绑起来,穿上黑衣服,晚上用绳子挂在城头上,慢慢放下。因为是晚上,义军统帅凌以为是唐军派兵偷袭,就下令在城头射箭。于是一时间“潮兵争之”,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城墙上挂满了草人。张勋拉起满箭稻草人,得到654.38+万箭。而这件事在《新唐书·张勋传》中也有记载。

用茅草船借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罗贯中的“借草船之箭”就是对这两个故事的改编,“借草船之箭”也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