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是什么意思?
(1)[管理]:管理
管理家务
(2)[安排]:安排
安排葬礼
(3)[照顾]:治疗;处理
孩子们已经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了。
◎烹饪
【熟食(通常指。肉和鱼的菜肴
西门町的日本料理是我每天都去的。
1.关心;照顾《晋书·王徽之传》:“尝会徽,曰:‘卿在府久矣,汝当照顾之。“《太平广记》卷301引用唐的《易洸记》:“你的妻子若是我的妻子,我情愿不去管它。元·《种花》诗云:“苗生初夏,早晚忙做饭。”朱自清《背影》:“再说,我这个年纪的人,还不能照顾好自己吗?"
2.排列;处理。《宋书·吴溪川》:“当以食为天,胜于劳作。”冯明梦龙《智囊补杂智·闪耀光》:“【闪耀光】就是收受贿赂做菜。中官若干,衙门若干,可封以防万一。”清·清·程子《徐致一安以陵》:【以陵】管理家事有条不紊。”郁达夫《游园会》诗:“黄毛中亭为小塔,烹西山需多才。”
3.补救;整理一下。北魏贾思勰《齐姚敏树植榆杨树》:“榆生,草长,不必管。”宋立刚《冯昭条·有边防之利》:“不但顾淮南,还欲建康守城墙,修宫室,立府,造军营,为翠华之运,可粗抄之。”清代李煜《玉搔头极谏》:“种种不祥之言,为亡国之兆,我未许他,故去理谏。”
4.推广;支持。南朝、宋代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德》中写道:“选官者,当善用此人。”"宋周唐《清伯别志》卷:"望明日去长葛打理。"
5.指点;教育。唐·段石成《酉阳杂奇术》:“他的人留在郑州,是因为他说,‘你能做几百次我就照顾你。”“朱自清背孩子”:“他不宠他们,但没有耐心照顾他们,他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6.修理。唐代端安节《琵琶记》:“内库琵琶面两张,编号大雷虎、小雷虎,因失衔,送崇仁坊南诏家烹。”宋、赵、石《客退录》卷一:“[刘边公]曰,‘人破犹可修,人毁矣。’语言不完美,美甲学校在这里,厨艺如新。"
7.驱逐出境;娱乐。唐涵予《凤中丞过酒城南路边古墓上礼部外侍卫小室张道士》诗曰:“我不自知我在饮酒。”金段克己《鹧鸪答正道》诗云:“穷愁约诗煮,春日酒价高。”清江玉《湘粤嘉定赵胤谷北归靠其声赐》云:“不叹徘徊江湖,教天烹,悠然居人间。”
8.期待。魏《云石篇》:“若欲折之,远寄之,无此长臂。煮竹人,宜少寒枝香。”
9.日本汉字。烹饪。也指菜肴。郭沫若《离开蒋介石后》:“她一听说我不吃早饭,也不吃午饭,就赶紧点了些日本菜。”
中文里做菜的本意是请客、料理,但日语里做菜这个词的意思是菜。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扩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日本料理作为世界料理的一员,自然在各国生根发芽。日式小屋、榻榻米、穿着和服的服务员、色彩鲜艳、餐具精致的日本料理,构成了美食世界的独特风景。日本食物的口味和饮食也开始被广泛接受。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一、唐代中国向日本学习与近代中国向日本学习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总的来说,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中国唐代,一个是近代。
到了唐代,是日本人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大和民族在接触了中国文化之后,第一次遇到了书写,然后学会了写字。日语的“假名”(字母)只是汉字的变体。
在近代,是中国试图向日本人学习。不考虑其他方面,仅从语言和文字方面来说,到了近代,日本已经成为了汉语的输出国。日语“汉语”冲击了东亚国家的语言系统。当然,它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成为中国人民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生先生和学生先生
从时间顺序上看,中国接触西方文化比日本早得多。早在7世纪,基督教僧侣就来到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凯尔·波洛和16世纪的利玛窦是古代西方文化的知名使者。在利玛窦时期,西方的中文翻译工作已经开始。众所周知,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870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翻译成中文,完整版出版于1814。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该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出版,整部词典为四开本,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版。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逃往日本。这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和术语进入了日语,在《美女历险记》和《与美国谈判》中自然有很多这样的翻译,被称为“政治小说”。他轻而易举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和美学等词汇。梁启超在翻译和介绍日本政治小说到中国的同时,也开启了雷伊先生《黄金十年》中提到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日本的热潮。已经被翻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一时期被翻译成中文,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也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意味着日语“外来词”传入中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就是要学习和了解西方,所以要翻译西方的著作。但是,一转到日本当老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动力就降低了。学习日本,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来间接学习西方。当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然而,中国近代第一位翻译家严复却坚决反对这股学习日本的热潮。在《外交报》发表的“给主人的信”中,他写道:
当我听到学术的东西,我必须寻求第一名,然后得到真相,我会尽力得到我在两个房间里看到的,和在它上面的那个。其次,乞讨精神是通过简单的策略传播和师友的教导。但是,两者都是,毫无疑问,必须用于其原始目的的文本也是。最底层是求的翻译,离真相很远。现在我们国家尝过科技的翻译很少。也就是说,日本辛辛苦苦争取来的,只不过不是它所拥有的,我的邻居也没必要回避。他离开才三十年。日本,2000-3000年来一直在寻求太西的学术成果,30年的努力才有收获。虽有译作,但其名可断定不安,其考证可预言不密。只是因为我与你亲近,所以才引天下学者追随。那些没有野心又不善于学习的人怎么办?矮子问道比修人高,信以为真,因为他们比较自足。你所做的是不同的。
严复强调,要深入了解西方思想和学术,必须直接阅读原著。借助翻译,是不得已而为之,借助翻译,会有更多的尘埃,更进一步的真相。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不准确,所以不能无条件借用。比如,他反对日文翻译“经济”而代之以“纪学”,并在《傅园》开头的“译例”中解释了原因:“纪学,西文名叶科诺米,是希腊文。叶克,主讲人。诺米,对于聂莫的转折,这种说法是有规律的。如果你遵守诺言,它的意义从管理家庭开始。报价并申请,对于材料经纪人存出纳的所有东西,扩大并填充,以生食报国。把它的培训萌芽公之于众,把日文翻译为经济,中文翻译为财务管理。期待的话,经济面太广,理财太舒服。自己做的,就要借鉴。”
他认为“经济”一词的本义比西方的“经济”一词更宽泛,所以不适合翻译。再比如,他拒绝借用“社会”的日文译法,而是坚持把“社会”的西文译法翻译成“团体”,把“社会学”翻译成“团体学”。另外,《资本论》每日翻译“资本”,严格翻译“母财”;“进化”的日文翻译是“进化”,严格翻译是“自然表现”;“哲学”翻译日本的“哲学”,严格意义上的“理学”;“玄学”在日本翻译为“玄学”,在严翻译为“玄学”...
第四,有形的数量和无形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数量惊人。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人文领域的名词和术语,有70%是从日本引进的。这些都是对应西方词汇的日语翻译,自从传入中国后就牢牢扎根于汉语。我们每天用来大声说话,使劲思考,说“东”“西”的大部分概念,其实都是日本人发明的。
事实上,没有日语的“外来词”,我们今天几乎不会说话。即使我写这篇关于日语“外来词”的文章,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词”,否则根本写不出来。近年来,这个问题也不时以不同的方式被谈论。例如,雷伊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写道:
这些新词几乎涉及各种题材,或是现代日语新造,或是利用旧词赋予新意。现在它们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借用,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在许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石。目前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和词汇,大多是从日本引进的。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政党、原则、政策、应用、解决方案、理论、哲学、原则等。,其实都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卫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主义、和谐、美学之类的东西。
每当我想到我们用来思考、说话和写作的70%的概念是日本人创造的,我就想:这一事实在过去的65,438+000年里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的?
可以说,日语“外来词”的涌入,绝对影响了10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100年来中国的文化,以及100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但是,要从整体上思考现代汉语中的这种影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思考日语“外来词”的影响时,我们必须使用日语“外来词”,这就像蛇咬尾巴一样。——这应该是西方汉学家的绝佳话题。
虽然不能从整体上说日语“外来词”的影响,但还是可以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
几十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中国古代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斗争本质上是观念上的斗争,区别在于对“资本主义”概念的理解。同样的历史事实,有人认为它能解释“资本主义”的萌芽,有人认为它不能。有没有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争议,归结到为什么是关于资本主义的争议,而“资本”和“主义”这两个词都是日本人发明的,也是日本人用资本主义来翻译西方语言中的资本主义。如果把“资本主义”翻译成另一个中文词,这种争议还会发生吗?就算发生了,表达方式会不会不一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领域出现了所谓的“审丑学”。“丑”是相对于“审美”而言的。“美学”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对西方语言“美学”的翻译。但“审美”的本义是“感性”。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审美”这种翻译,翻译成其他形式,比如“感性”,那么所谓的“丑”还能成立吗?
今天我们把短至几百字到几百万字的虚构作品称为小说,但小说和短篇小说是有区别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命名,只指出长短的区别,其他不做说明。于是就有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在审美意义上是否有本质区别的研究和争论。有人说是指不同的审美方式,有人说只是在字数上有区别。其实,我们今天使用的“小说”这个概念,是日本现代作家平内逍遥在《小说的本质》中对英文“小说”的翻译,而英文“小说”原本是指一部长篇作品,短篇作品则以“短篇故事”来表达。两个不同的名字都强调了不一样。应该说,用“小说”翻译“小说”未能完全传达原意。如果我们不把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称为“小说”,而是有不同的标题,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会不会和一开始就不一样?还有长篇和短篇之争还会发生吗?
五、旧的不去,新的来。
还有很多例子。最后,我想说:因为我们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都是日本人给我们翻译的,所以中西之间永远会有一个日本。
不知道这个说法能不能成立。
六、日语外来词分为以下几类:
[1]修饰符+修饰符
(1)形容词+名词
例子:人权、国库、特权、哲学、外貌、美学、背景、化石、战场、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副词+动词
例子:互惠、排他、交流、强迫、特许、否认、肯定、投票、告别、仲裁、妄想、缓刑、假释、假死、假设。
[2]同义词复杂的例子:
解放,供给,解释,方法,* * *身份,主义,阶级,开放,* * *和谐,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导,解剖,斗争。
[3]动词+宾语
例子: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打架、投资、投机、抗议、规范、搬家、拍照处罚。
[4]由上述词语组成的复合词
例子: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企业财团、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的有:
[动词]
服从,审查,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烹饪。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族学、经济学、金融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河流工程、电气通信、建筑学、力学、簿记、冶金、园艺、声学和工艺美术。
[结束语]
(1):统一、多样化、通用化、自动化、现代化等。(2):移动、简单、方程式、日文、新等。
(3)炎症: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炎等。(4)力量:生产力、原动力、想象力、劳动力、记忆力等。(5)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等。(6)大众性、民族性、科学性、绝对性、开放性等。标准型、体验型等。(9)感觉: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10)点:关键点、焦点、观点、起点、盲点等。(11)观点: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警戒线(13)率: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等。(14)方法: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宪法学、民法、刑法等。(15)程度:进度、深度、广度等。纪念品等。(17):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创始人、先进工作者等。(18)功能:同化、异化、光合作用、心理功能、副作用等。(19)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旧社会的(21)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社会等。(22)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波慢主义、现实主义、帝国主义、排外主义等。(23)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