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件小事》看鲁迅的思想解构与建构
关键词:思想解构、思想建构、自我认知
?一件小事是鲁迅在1919写的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小说讲的是一个黄包车夫,撞见了一个人但别人都没看见,尽管被人敲诈,还是去扶老人。通过描述一个老妇人倒地的事实,“我”的冷漠与司机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冷漠社会中人性的冷漠。
?首先,小说解构了“鹿角式的冷酷”,建构了马车夫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件小事》描述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摔倒后,“我”说,“没事。走你的!”然而,马车夫“无视”了我的说法,毫不犹豫地决定帮助这位老妇人。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的摔倒,“我”无动于衷,始终保持着怀疑和警觉,而司机却是善良而充满人性的。小说中体现的对“我”的怀疑和警惕,与鲁迅本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鲁迅家道中落的时候,看到世态炎凉,面对身边的人,使鲁迅敏感、多疑、自尊。他一直想和别人保持距离,时刻警惕别人,最终做出了“走一条不同的路,逃离不同的地方,寻求不同的生活”的决定。另外,从这段简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内心的冷漠也透露出一些残忍和自私,不管老婆婆是否真的断了,只是担心“误了我的路”。然而,这种人性的冷漠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更令人担忧。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山寺妹”等人物,就是这种社会悲剧的产物。鲁迅通过几段简单的对话和心态的描写,对冷漠的国民性进行了批判,所以小说《一件小事》也呼应了五四时期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试图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其次,小说解构了“我”的傲慢与偏见,构建了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人要有反思的精神,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审视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一件小事上,当一个老女人说:“我把它弄坏了”。这时“我”心里想,司机根本就是太忙了,但司机“毫不犹豫”地把老婆婆带到了派出所。面对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我”采取了傲慢和偏见的态度,认为老婆婆没有摔多少只是想敲诈司机,而司机对老婆婆一视同仁,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老人,不管她是不是衣衫褴褛,也不管她是不是真的破了产。既不奉承“我”这个乘车的雇主,也不看不起上了年纪的老太婆。小说结尾,司机扶着老婆婆去派出所的身影在我眼里渐渐变得那么大,“它甚至把藏在皮袍下的‘小’都挤出来了。”。小说结尾通过自我否定,在精神层面进行反思,肯定了马车夫善良、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
?最后,自省贯穿于解构和建构的全过程,其中隐藏着“自我认知错位”的思想,揭示了只有在“错位”的过程中,才能唤醒人心和人性,实现“人”的意义。小说开头,“我”写道,看到老妇摔跤后,她要求司机放过她,走自己的路,但司机违背了“我”的意志。“我”认为司机应该去但他想帮助老妇人,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次错位。后来“我”心里觉得司机是在自找麻烦,多管闲事,但看着扶老婆婆去派出所的司机背影越来越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从“我”认为司机多管闲事,到后来觉得干这事的司机个子高,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二次错位。作者将“我”与马车夫相提并论,只有在错位中“我”的灵魂才会受到震撼,这样意想不到的冲击才能真正唤醒人,在小说的结尾,“我”的人性才会得以复活。同样,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自我认知错位后,唤醒心灵的悲剧。该剧的第一个错位是,李尔王认为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会永远陪在他身边,但小女儿却说:“我爱我的父亲不多,也不少。”因为生活中除了亲情还有爱情,考狄利娅最终选择了嫁给法国国王,震惊了父亲的心智,最终没有给她任何财产。第二个错位是李尔王以为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大女儿和二女儿后,会得到她们很好的照顾,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李尔王最终被迫流亡,这种认知错位让李尔王的灵魂再次受到冲击。在两次脱臼的过程中,李尔王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煎熬和痛苦。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他才能否定自己,进而正确认识自己。
总之,《一件小事》体现了鲁迅的“立人”思想。所谓“一边切割物质一边张凌明,允许个体在人群中立足”,就是要破除对物质文明的迷信,转而弘扬精神力量;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的意见,我们应该拒绝,尽量摆脱陈词滥调,转而强调天才和自己的实力。小说中“我”的偏见和冷漠的腐朽思想将被摒弃,而从《马车夫》中提炼出的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将被发扬光大。用《堂吉诃德》中桑丘·潘沙的话说,“我有一个和别人一样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