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被骂后还会继续坚持“善良”吗?
真正的善良是不求回报的。做一件好事,表达善意,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回报,而是自洽自然。
首先,在善良被辜负的语境下,“辜负”是别人给的,这是这句话的根源。如果善意是为了获得名誉或者物质上的回报,就不能简单地称为善意。当然,我不否认报恩的正确性。报恩也是一种可贵的善举。
那么,善良失望的场景可能就是:我明明做了利他的事,出于善良,为了别人的考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他却忘恩负义,冷嘲热讽,甚至诽谤,反过来伤害我。
这样,就不得不提善意表达过程中的温和积极表达。
当我们做一件好事时,这个“好”是我们的主观概念。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一件利他的事情,但由于我们对信息的片面理解,我们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更可悲的是,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做了好事。
举一个豆腐渣工程的例子。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可怜的孩子蹲在街角,身上破烂不堪,头发凌乱。他面前有一些缺了一角的脏碗。他走过去,默默把包里的面包递给他,孩子愣住了,砸在他身上。他无情地瞪了他一眼,跑开了。他看着孩子惊魂未定又有些愤怒的跑开,觉得自己的好心被辜负了。
但是,孩子不是乞丐。打碎的碗在那里。他只是被欺负了。他不得不逃到一个繁忙的街角,等待他的祖父母来接他。街对面的一群孩子不怀好意地看着他。当面包放进碗里时,街对面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笑了起来。孩子知道“乞丐”将是他的下一个名字。
没人会在你做好事之前给你介绍背景知识。当然,一个善意的行为不可能策划了很久。只是快速判断,下意识的行为。所以难免会不注意自己的言语,忽视自己的面部表情,忽视周围的环境,最后造成伤害。
好心办坏事,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好心办坏事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可以成为别人原谅我们的理由,却永远不能成为自卫的借口。
所以,我们要表达善意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考虑方式,多注意自己的言语是否得体,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反应,不要因为自己的善意而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因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而忽略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