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上诏曰怎么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应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不断句。
明太祖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与臣下诰敕命中首称「奉天承运皇帝」。而圣旨上因为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写一起时,要平齐。皇帝换行顶格写和天同排,于是误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再如近白话文圣旨洪武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开头直写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说明了奉天承运是皇帝的修饰词,亦可整句连读不断。
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候,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历史起源
据说,“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
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并把明朝的首都改迁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规模更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于明代的奉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