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大数据时代如何考语文?
/html/2015-06/08/NW . d 11000 zgqnb _ 20150608 _ 4-01 . htm本报记者范中国青年报(2065438+
6月7日上午9点,942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语文考试刚结束,全国和部分省高考试卷中的16套作文题立刻成为讨论的热点。自去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年也被称为教育改革的启动年。所以,除了作文,今年高考题释放的改革信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语文试题解密后,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专家和一线教育教研人员,请专家解读今年语文试题释放的改革信号。这些改革思路是如何体现在高考试题中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改革方向?
会读图,会阅读,能快速处理大文本。
“以前高考‘小阅读’的阅读量大概是1300字,但今年北京卷做了一次尝试,出了三篇总长度近3000字的文章,考察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的一位专家说。
专家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对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卷给出的三篇文章是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出每一段的主要信息,通过文间引用答题。这类题不仅要求考生快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还要很好地规划答题时间。如果把整张试卷看成一条信息,那么合理规划每一部分的时间也是一种能力。
在多媒体和自媒体盛行的今天,除了快速处理文字信息,图片、表格、数据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因此,图表阅读题和图文转换题成为高考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新方式。
比如国二卷的“务实话题”,展示的是一只伸出橄榄枝的和平鸽,巧妙的由多国国旗组成。命题专家指出,考生应能根据图形要素,简洁流畅地表达出各国共同努力维护齐新和平的寓意。另外,在回答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画面与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不谋而合。再比如,重庆卷给出了不同性别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分布图,让学生通过阅读统计数据图,最终总结出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特点。
如果结论不唯一,答案不统一,学生可以自圆其说,合理论证。
从“钱学森之问”开始,整个社会都在不断反思:孩子的创新精神去了哪里?很多人认为“都是应试教育的错”。
既然考试可以影响教学,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国二卷中有一项小说阅读测试。给出的材料是“老王,某校教师”,要求考生将老王与孔乙己进行比较,两人都是社会底层的读者。他们在气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精神困难的根源其实是不同的。考生在分析这种异同时,一定要挖掘人物的深层灵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进行发散思维,得出创造性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不拘泥于框架,跳出“标准答案”。一位命题专家说,“今年全国和地方高考试卷都设置了多道没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题,鼓励考生勇敢探索。”安徽卷给出一篇名为《易》的文章,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谈谈文章的特点。他们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等不同方面入手,“答案不全面,只要能有理有据就行。”
北京卷也有很多开放性的主观题。比如读文言文的时候,选择教材《论语》的结尾内容。“文章中的对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自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哪种解读更合理,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盛表示,该测试要求考生区分两种解读的差异,进行个性化鉴赏。这道题的重点不是考察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区分考生理解的深浅和思维的宽窄,即考察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索路径。
试题主观性和开放性的增强,更有利于考生灵活、创造性的展示,为考生充分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
今年的语文命题除了独立自由的思维,还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国二卷“阅读的分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语境的提示和限制,推导出空句的意思,并用恰当的句子表达出来。考生必须明确“记忆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判断,合理表达。再比如,在上海读文言文的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是“一个安静的人的回忆”。测试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推理特点,考察考生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否有清晰的把握。
要激发考生在试卷中表达自己的强烈欲望。
社会上对中国教育的批评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之一是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回答考试时经常使用陈词滥调。
我们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各种学习时期的答案集合。比如在做“句子分析”的题目时,遇到比喻的时候,可以这样设定:“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在排比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做:“使句式更加工整,气势强调(事物)的特点,突出(事物)的特点。"
今年的高考命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观点、思想、情感从内心表达到笔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考生需要感觉到自己有话要说,既有说出来的愿望,又有说话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
从全国各地的语文试卷可以看出,今年在命题上,特别弱化了对单词的机械考查,注重考生的考场经验,或者用独创性来增加答题的趣味性,让考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找答案,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抛出有争议的话题,让考生愿意加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今年的湖北卷,用了“天鹅戏水”的图片,要求考生看完图片后,写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诗句。画面映入眼帘后,能立刻形成一种生动、优美、诗意的感觉。在这种意境中,学生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愿望。“春天的垂柳,姿态各异的天鹅,淡淡的水线,都有助于考生感受画面的形象,动态表达。”命题专家说。
要考社会热点和贴近考生生活的事情。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其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试题结合起来并不容易。绝对不能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试题里。必须结合社会热点或者学生身边的事情,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命题专家介绍,在试题制作过程中,选取了社会生活中能够凸显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作为试题。如“一带一路”、“南水北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AIIB”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状和时事政策。
今年也是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命题组为了避免死板僵化的说教,抓住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全国卷中的作文题目,取自2015年5月的一个热点事件。我女儿报警说她爸爸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当时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讨论。“热闹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价值冲突:中国古代伦理中‘父为子藏,子为父藏’的传统,与依法治国所要求的守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考试要求考生给陈骁(材料中的女儿)、老陈或其他相关人士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观点。“如何评价陈的行为?如何解决实践中法律与情感的矛盾?如果考生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联系自身经历和岗位,对依法治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命题专家说。
高考事关社会公平,其改革牵动人心。如果说改革的顶层设计考验的是对教育发展乃至整个国家改革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那么如何将顶层设计变成学生能读懂的试题,为基础教育发出强烈的改革信号,则考验着命题专家的智慧。(命题专家身份仍保密,故隐去姓名——编者注)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共享到:0
回到目录,放大缩小,复制上一篇和下一篇。
中国青年报联系方式|品牌广告|中青在线声明|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64153091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