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几乎没有水。为什么两个字里都有三分水?

沙漠真的和水有关。

“沙散石于水”和《说文》都是水冲击形成的微小石头,因缺水而见沙,所以“缺水”会表示“沙”,所以沙是认识的字。

“沙漠,北方流沙”,《说文》,北方有大面积的沙可以像水一样流动,叫沙漠,是形声字。三分水是形,不是音。

有人说没有水,那么“沙漠”就是没有水。这个解释虽然合理,但不是初衷。

其实“滚”字也和水有关。

“滚滚”一词的原意是形容水流的样子。所以,滚滚是形声字,以三分水为形,以三分水为音,如杜甫《爬山》诗:“有无边的树叶簌簌而下,而我看长河总是滚滚向前”。

另外,今天很多与水无关,而以三分水为基础的词,原来都与水有关,比如律。

古法文字“韵”由三部分组成:韵、韵、曲。

从水来说,就是“平如水”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碗水要平,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荀是传说中的神兽,头上长着一只独角兽,可以明辨是非。其实就是“xiè zhì”。院门口的许多石兽都是荀的。

底部的“走”字是离开的意思。(传说)在古代的法庭上,每当审理案件的时候,都会把它请出来,它会用它的独角喇叭击打有罪的或者无理取闹的人,让他们离开。

所以你看,凌的意思是:先把水放平,再把恶(不合理)的东西去掉,剩下的就是公平正义了。

后来简化为法律,但保留了三分水。

“洞”这个词也很有意思。现在一般指洞穴,或者洞,和水无关。其实洞的本义就是急流,类似于水。

姓氏中的“申”也与水有关。在古代文字中,原意是果汁。再者,古代申通申,申的本意是将牛沉入水中祭祀。

总之,以“三水点”为偏旁部首的汉字,最初产生的时候,确实与水有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他的祖先造字的时候,是象形的,会意的,形声字的,还是指示性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和意义,不是拍着额头随便创造出来的。

如果你想多了解汉字,但又不想读太复杂深奥的书,推荐你认识这本书《说文解字》,里面有东汉许慎的原文,还有现代白话文译本。每个字都有注音和详细的解释,包括古代字形和现代字形,并且配有彩色插图,阅读起来基本没有障碍。

但需要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和现在的字典一样,本质上是一本工具书。当你对一个汉字有疑问的时候(比如沙漠里没有水),为什么是三分水作为偏旁部首?),可以随意查。如果你想感觉像看小说一样有趣,那就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