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幕僚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二月15—19011十月七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安徽合肥人,人称李,又叫李合肥,本名。

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建者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晚清重要官员,官至直隶总督,北洋贸易大臣,曾获文华殿学士学位,曾代表清政府签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和《中法简明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他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力与世界列强抗衡的人”,慈禧太后视他为“再造黄轩之人”,并撰写了《李文忠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面评价

李鸿章是积极的。他竭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竭力使西化更加强大。然而,他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他主张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国家弱小,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和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是他进步的标志。他也有外交上保卫中国的事迹,比如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去谈判,最后平息事端不割让领土;甲午战争处于不利局面时,他主动以最小的代价达成和解,这一切都有利于他保卫国家。

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主要来自李鸿章的错误决策,这也是后人所诟病的。如果过于注重避战和海防,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新疆防御;1885年日本彻底战败时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特别条款,赋予日本出兵朝鲜的权利。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与日本的指挥失误导致战舰在阿哈瓦全军覆没。中法战争胜利后,改为签订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些不利的条约和惯例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他仍然要为这些事件的不法行为承担沉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杀的人太多了。这也涉及到对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举措并没有改变中国持续衰落的局面,他的贡献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