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谷昌光作品述评

宫城谷昌光用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几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短篇小说集创作了寻找日本精神故乡的作品,以中国古文字为出发点,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日本文化的源头,以古代殷商、西周、春秋、战国为重点,向当代日本读者讲述中国历史,描写中国古代人物,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和大量的中国历史知识。也有不违背历史逻辑和事物感的高度想象力。是继陈之后日本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新旗手。

三部以殷商为题材的小说

王家的风日(1991)是以商代殷时期为基础的,属于缺乏可靠史料记载的史前时期。宫城谷昌光的《王家风日》以《史记》中的简要记载为基础,以、为中心,以殷时代为舞台背景,力图呈现延续六百年的商朝历史文化。整本书的主要人物姬子出现在《史记》中,但他的身份并不清楚。《殷本纪》记载纣王淫乱,不听大臣劝诫,剜了其中一个,所以“姬子害怕,却是奴才,是囚犯”;在《周本纪》中,也记载了在消灭了殷和之后,被从囚禁中解放出来。武王推翻殷朝两年后,他问姬子殷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姬子不忍说殷商的坏话,意思是说他不忍说殷商的坏话,只说如何让灭亡的殷朝人民活下去。由此可以推测,无疑是殷朝的御史大臣,也有研究者认为是殷的叔父。据记载,封为殷丞相、殷之叔,称为商代思想家、商文化的代表,是商文明的化身和“中国人思想的原型”。同时,塑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殷(王)的形象,描写了他的野蛮暴行,特别是焚烧、烙印、烹杀、腌制人肉等骇人听闻的情节。但宫城谷昌光主要不是从伦理的角度来描述纣王的暴政,而是把他作为人类“野蛮”的代表,以此与姬子的“文明”形成矛盾关系,这就抓住了殷商时代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基本特征。宫城谷昌光凭借对殷商甲骨文的观察和对古代史料的研究,广泛反映了殷商时期中国人民的政治、宗教祭祀、语言、风俗习惯等。可以说,借助商朝的兴衰,来描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演进与变迁,显然是宫城谷昌光在《王家之风》中想要表达的基本主题。所以,小说完成的时候,宫城谷昌光自己也觉得《王家刮风天》其实是“商人们的颂歌”。

宫城谷昌光的另一部小说是以殷商为背景的《空中楼阁》(1990),副标题是伊尹的故事。《天上的船》以刚刚生下伊尹的母亲预言即将到来的洪水的神秘梦境开始,仿佛将读者带入了大禹治水充满变化的古代。伊尹的母亲根据梦里的神秘启示,把孩子放在一棵桑树上,让孩子躲过了灾难,漂流到了异国他乡。洪水和桑船漂流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原型,也是世界各地英雄故事中常见的情节。宫城谷昌光从大洪水的故事开始,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远古的蛮荒时代。洪水淹没了一切,伊尹乘着桑船沿着黄河漂流。到了吉水流域,诸侯有辛氏部落,辛氏封他为“智”,他被大厨收养,从事烹饪。这个情节的设计明显是《史记》“负鼎,以味说汤”的敷衍。智十三岁的时候,作为一名厨师,刀功高超,对付牛游刃有余,令观众惊叹不已。这不禁让读者想起《庄子》中“精于解牛”的情节。智的才能传到夏王室,经常被召入宫中研究天文地理。但他毕竟地位低下,又受到夏太子桀(夏杰)的欺凌和迫害。当桀成为夏朝的君主时,天下大乱。绝望的我隐居在郊区。当时新崛起的商王求贤若渴,亲临草堂邀约,深受感动,从此走上政治舞台。这里与《史记》中伊尹的“负鼎,说汤有味道”完全不同,情节观念明显受《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影响。从那以后,伊尹帮助王堂消灭了夏朝,成为了商朝的开国功臣。就这样,史记中面目不清的伊尹,夏商之交的乱世英雄,变成了《天上的船》中一个肉肉的人物。

宫城谷昌光的第三部商代题材小说是《太公王》(1998)。太公王(姜子牙)在日本也很有名气。在宫城谷昌光之前和之后,都有相关作家写过《太公王》,如现代著名作家幸田露伴写过《太公王》,旅日中国作家邱永汉也写过《太公王》。日本学者也出版了各种关于太公王的专门著作,如高田的《太公王不败极意》和纪一的《太公王》。在太公王之前,太公王是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出现在宫城谷昌光的《王家的风日》和短篇小说《甘棠人》中的。宫城谷昌光决定写一部关于太公王的小说,与他对太公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他觉得:“商朝实际上是被太王巩一个人搞垮的。”考虑到这一点,宫城谷昌光决定写《太公王》。《太公王》第一、二、三卷是迄今为止日本文学中以太公王为主角的最大作品。宫城谷昌光写到了羌人和他们的父兄是如何被商王杀死的,他们是如何逃脱并发誓要杀死商王的。从此开始了反商朝的斗争,然后如何与以周公为中心的群臣密谋,如何营救被囚禁的周公,如何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杀了商纣王。《太公王》以太公王的生平为线索,呈现了殷周之交动荡不安的中国历史。在宫城谷昌光的《太公王》出版两年后,作家志浩又出版了同名小说《太公王》(2000),这让太公王成为了军事天才和中国兵法的鼻祖。由此,太公王在日本的名气扩大了。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复活

宫城谷昌光以小说形式描述的春秋时代的第一个人物是季夏春秋中的季夏(1991)。是郑的公主,历史上有名的美女和妓女。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季夏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否定的。在日本,季夏的名气似乎仅次于他同时代的人,他作为一个可爱的美人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有许多现代日本女性使用“季夏”作为她们的名字。在宫城谷昌光之前,有现代作家中岛敦、现代作家山口寺千五郎、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家和作家古田真司在相关作品中描述过季夏。在看来,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第一美人,“比还美”。在谈到《季夏春秋》的创作时,宫城谷昌光说:“我在写《季夏春秋》的时候,刻意避免了那种老套的表述,不是从正面描写这种绝世美女,而是从背面描写。这是我对季夏的爱的表达。”凭借季夏的这种美感,塑造了季夏的形象,这使得宫城谷昌光刻意避免了季夏的淫荡渲染。相反,他通过许多不同的人对季夏的觊觎、染指以及合法和非法占有,展示了季夏的魅力,季夏命运的循环和变化,并从这一方面描述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交流。在小说中,季夏是个女孩时被她的哥哥和其他儿子摸过,她的丈夫在婚后早逝。为了保住儿子的贵族身份,他不得不献身于陈国军和他的大臣们。虽然这个儿子享受着王公贵族的荣华富贵,但他因为忍受不了母亲季夏的堕落而弑君,篡夺了王位,但后来还是被楚国打败了。季夏也被俘虏到楚国,楚庄王给了她一个军事指挥官,但很快她就成了寡妇...在这里,的个人命运与郑、陈、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传达了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时代气息,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同情。

宫城谷昌光长篇描述的春秋时期的第二个人物是重耳的重耳(1993)。《重耳》的基本情节与《左传》、《史记》相同,但作为一部三卷本的长篇小说,细节丰富。小说的主题是写春秋战国时代的永恒主题——外国的战争和国内的权力斗争。第一卷的主角是重耳的祖父,金朝的一个分支,曲沃的国王。他写的是如何征服自己的羽翼,建立统一的晋国,里面有很多古代战争场面的描写。中间一卷开始写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是个骗子。晚年,晋献公好色,将被劫持为人质的外国公主李记作为主要房间。李记随后引起了宫中相关人物的嫉妒。为了保护自己,李记故意让她的小儿子姬成为王子,并寻求在未来登上王位。为此,她利用晋献公的昏庸,密谋陷害威胁她计划的申生、重耳、义乌三兄弟,挑拨龚贤与这三个儿子的关系,使父子反目成仇,并使已被立为太子、深受父亲敬重的申生自杀。第二卷描述了重耳也匆忙逃离以避免被杀,然后李记派太监杀了重耳。重耳被迫开始长期流亡。其间,李记母子被杀,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伊吾(金)即位后,继续追杀,但在桀桀推等人的庇护下,经常有惊无险。重耳弥补了其他国家的盛衰,与其他国家的君主有着种种恩怨。流亡19年后,重耳在身边众多家臣和秦国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率军回国,推翻了晋,登基为,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见,《重耳》不仅是一部重耳的流放斗争史,也是一部春秋时期晋国兴亡、国与国关系的生动历史。

宫城谷昌光描述的春秋时期的第三个人物是介子推(1995)中的介子推。介子推的形象在上述《重耳》一书中作为一个重要人物出现过。在重耳身边的重要人物中,介子推的地位较低,不直接隶属于重耳,而是由重耳的重臣先轸撮合。然而,这个小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民间文学中,却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大人物”,受到人们的敬仰,因为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理想人格。也许正因为如此,宫城谷昌光觉得对重耳介子推的描写还不够,于是他又以介子推为主角写了小说《介子推》。小说中,宫城谷昌光对介子推生平事迹的描述和评价,基本上是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但也有许多丰富性和虚构性。在他的作品中,作为一个非常孝顺母亲、诚实尽责、有远大理想的农民,介子推唯一的超人就是他善于用木棍拳打死一只咬他的老虎。他决定离开母亲去重耳的原因是重耳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所以,在重耳流亡他国的艰难时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重耳,是发自内心的,是功利的,连重耳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重耳即位时,赏赐了功勋,但只留下介子推,介子推并不介意。但当他看到已是晋文公的重耳与其他贪婪不义的君主并无二致时,他绝望了,于是他悄悄地离开了宫廷,和母亲一起躲进了家乡的大山里。宫城谷昌光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当重耳历尽艰难时,介子悄悄地被推开了,“我一想到它就感到难过”。宫城谷昌光从介休这个人物身上发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家的人格模式,所以他把介休最后不辞而别,隐居隐居的原因写得很充分,很符合人物逻辑。宫城谷昌光在《介子推》中并没有以历史悲剧收场。他写了介子推,他周围的几个人物在山里快乐地生活和欢笑。宫城谷昌光通过塑造介子推的形象,表现了在战乱残酷的时代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春秋时期,第四个人物出现在小说《沙中回廊》(2001)中,宫城谷昌光也描述了重耳身边的另一个随从——学社。和介子推一样,秀才社也是武艺超群,精通兵法。得到了和的赏识,在金时代从一介大臣晋升为宰相,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宫城谷昌光对三位主人公及其从重耳到介子推再到沙中回廊的经历的描写,反映了晋国历史题材的兴衰,也构成了晋国题材的三部曲。

宫城谷昌光所描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五、六号人物是齐国著名宰相晏子,也就是魏延和晏婴父子。在四卷本小说《晏子》(1994 ~ 1995)中,宫城谷昌光把颜英塑造成一个震撼灵魂的人物。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左传》、《史记》、《晏子春秋》等,并用艺术的想象力解决了史料中的一些矛盾。经过几年的沉淀和构思,他决定以魏延和阎莹为“晏子”,写一部同名小说。宫城谷昌光将魏延、颜英父子称为“晏子”,显然与小说《孙子》中孙武、孙膑称为“孙子”属于一个思路,使小说的时间跨度和艺术容量增加了一倍。《晏子》是宫城谷昌光在1995之前发表的最长的作品。它以和晏婴父子的生平事迹为中心,以齐的兴衰为轴心,将当时齐晋、鲁、魏、楚、赖、郑、吴、莒等国的史料和典籍中出现的相关重要人物纳入故事架构。鉴于国内关于晏子的史料丰富,宫城谷昌光可以选择和发挥的故事原型众多,晏子的剧情也相当密集充实。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除了《左传》和《史记》中的记载外,宫城谷昌光关于《晏子》的部分主要以《晏子春秋》为蓝本。《晏子春秋》是一部以晏子事迹为中心的历史传说故事集,共八章215篇。每一章都讲述了一个独立的关于燕姿的故事,大部分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根据人物生活和性格演变的逻辑,宫城谷昌光有选择地将《晏子春秋》中那些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纳入一个有机的框架结构,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比如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命令他钻进狗洞等一系列蓄意的羞辱,晏子如何机智应对,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等等,都写得生动精彩。作为国内有一定文史文化的读者,相关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缺乏新鲜感。但对于绝大多数日本读者来说,《燕姿》中的这些故事恐怕是前所未闻,其艺术魅力可想而知。《燕姿》出版后销量43万册,成为畅销书。《晏子》的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宫城谷昌光卓越的想象力,也得益于《晏子春秋》等中国经典的艺术魅力。

宫城谷昌光笔下的第七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是孟尝君。五卷本小说《孟尝君》(1995)的主人公是孟尝君(本名田文)。在《孟尝君》的序言中,宫城谷昌光提到,由于缺乏信息,他在写孟尝君时总是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在查阅史料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白圭”,并将这位大商人与孟尝君联系在一起。查阅史料可知,宫城谷昌光最初“发现”白圭是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白圭是魏的一个大商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用200字的篇幅讲述了白圭如何善于经商,并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本来,白圭与孟尝君毫无关系,但宫城谷昌光认定田文是被亲生母亲和家臣送给洪峰(后改名为白圭)的,白圭成了田文的养父。这种大胆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孟尝君的舞台空间,白圭实际上成了《孟尝君》上半场的主角。由于几乎没有史料支持白圭的生平,宫城谷昌光开始根据作品的内在需要进行想象,从而使白圭这个人物充满了血肉。据说在《孟尝君》的连载过程中,白圭的经历和命运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一位女读者曾写信给宫城谷昌光说:“妈妈几乎每天都在喊:白圭今天怎么样?”这显示了白圭形象塑造的成功。虽然白圭写了很多,但对白圭的描写与孟尝君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存在篡夺主人角色的问题。在《孟尝君》中,宫城谷昌光紧紧围绕孟尝君的出生、漂泊、剑下余生、驰骋沙场、养三千秀才、官宦、官吏,使得小说的情节非常紧凑,可读性很强。此外,宫城谷昌光完全从正面塑造了孟尝君的形象,把他写成了一个重义轻利、英勇善战、多才多艺的多情男子,这也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孟尝君“好客自甘”的总体评价不同。

宫城谷昌光笔下的春秋战国第八人是《腾云》(1997)中的范雎。宫谷正光小说的标题是《升起的云》(原文为《青云はるかに").司马迁的《史记》对范雎的人生经历进行了生动而富有戏剧性的描述,为宫城谷昌光在《青云》中重塑范雎形象奠定了基础。宫城谷昌光称为时代的大英雄,写了他的口才和他在秦国发展史上的贡献。在这一点上和司马迁略有不同。司马迁如实地描述了范雎的智慧,但他对这种用金口玉言来挑拨离间的人没有多少好感。《在云端》将范雎完整地刻画为一个英雄,口头辩论和复仇则表现为战国时代特有的精神,既描写了范雎克制的复仇,又表现了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宫城谷昌光笔下的春秋战国第九人是乐毅的乐毅(1999)。乐毅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士兵。在宫城谷昌光的四卷本小说《乐毅》中,基本史料来自《史记》,但只有《乐毅传》的前几个十字介绍了乐毅的生平作为基本依据。这段话极其简短,但它为宫城谷昌光的艺术想象提供了空间。宫城谷昌光的四卷本小说《乐毅》只是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史记》中详细描述的乐毅如何帮助燕国伐齐的故事。而是将主要矛盾设定为赵与故里钟山(今陕西)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故事。根据上述《史记》的记载,中山国被魏、赵灭的时候,恐怕还没有出生,至少还在襁褓中。为了表现乐毅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爱国主义的主题,宫城谷昌光将乐毅的出生年份提前了很多。小说描写了乐毅为了保家卫国而进行的顽强而出色的战斗。但最终由于孙中山君臣的昏庸,疏远、排斥了乐毅,导致亡国的结局。乐毅最后邀请欣赏他军事才能的燕昭王到燕国...这本书围绕着乐毅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这一主题。

宫城谷昌光笔下的春秋战国第十人是《子产》(2000)中的郑国宰相子产。以前,宫城谷描述了几个首相,但子产的形象在许多皇帝和王子中是不同的。子产描写了子产如何使郑在昏君的统治下安全地生存下来,建立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本文描述了子产如何以民为本,如何善于听取民意,如何接受贤言,如何在郑的内政外交中进行一系列改革,如何为此与政敌竞争,突出了子产以德、礼、法治国的思想和行动,以及他作为“春秋最高知识分子”的言语智慧和人格魅力。总之,宫城谷昌光通过子产的形象塑造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家和改革家的憧憬,这似乎是子产吸引当代日本读者的主要原因。吉川英治文学奖的评委们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赞扬子产。比如评委之一的作家赛亚裙·真子说:永田町(东京的地名,日本政府所在地)的那些“无耻政客”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通过塑造十大人物形象,宫城谷昌光不仅复活了这些古代人物,而且通过这些人物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深刻的历史画卷。自海印寺千五郎《中国英杰孙子传》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还没有人在春秋战争题材上做过如此系统全面的开发和修炼,也没有人在春秋战国题材上取得如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