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主要讲了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

贵族青年妇女安娜·卡列尼娜由姑母做主嫁给比自己大20多岁的官僚卡列宁,婚后,安娜发现自己对丈夫毫无爱情,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安娜婚后第9年,在一次去莫斯科途中,认识了近卫军官渥伦斯基,彼此产生了爱情,在同丈夫离婚未遂后,毅然离家与之同居,因而遭到上流社会的摒弃和谴责。但与渥伦斯基结合后的表面上的安逸生活,无法掩饰其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因这种不合法的结合所造成的内心痛苦,加之自己又不为渥伦斯基所理解,以致经常争吵,最后终于卧轨自杀。与此相对应的是,年轻地主列文致力于农事改革,与贵族小姐吉提经过一番感情波折后终成眷属。

小说通过安娜的家庭悲剧,揭露了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冷酷的社会关系。通过列文这一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自己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小说以细腻的心理分析著称,常用内心独白等手法把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精细入微,叙述风格变化多样,把平稳的描写和浓烈的抒情、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对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就其内容的广泛深刻还是艺术技巧的完美,都不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