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对待长孙安业谋反和李承乾谋反的态度为何区别这么大?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因忌惮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在对这两场谋反的处理中,李世民都放过了和自己关系最亲密的叛变者,没有处死。但是,相比较而言,他对李承乾谋反的处罚更严。侯君集是多年老友,杜荷也是功臣杜如晦侄子,却说杀就杀。原因如下:

1.李承乾虽然是他的亲生子。但是毕竟是太子,长期参与国政,有较强的影响力。也形成了一定势力。如不连根拔除,就会对国家安全造成隐患。

2.李承乾最大的支持者和政变主要领导侯君集长期掌握军队,同样位高权重。即使李世民顾念他的功劳,也担心如不处理,会造成军心不稳,只能挥泪杀之。

3.长孙安业只是一个不得志的边缘人物,更不是政变主谋,放过他不会影响国家稳定。

4.长孙安业政变发生在玄武门之变不久后,李孝常也是太子李建成的党羽,李世民正需要表现出自己宽宏大量来稳定国内民心。而李承乾政变时国家稳定,李世民必须表现出严厉以儆效尤。

5.长孙皇后在劝解前一次谋反中发挥了作用。她性情和顺仁爱,李世民对他言听计从,而在她死后,唐太宗没有了可以劝慰他的人。这也是后一次处罚更严的原因。

长孙安业: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大将长孙晟第三子,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异母兄。他嗜酒如命,不务正业。长孙晟死后,将无忌兄妹赶回他们的舅舅高士廉家。唐太宗即位,长孙皇后不计前嫌,礼遇长孙安业,由右监门率升职为右监门将军。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三十,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密谋借助禁军反叛,李孝常等人被处死。因为长孙皇后求情,安业得以免死,流配到巂州(今四川越西县)。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还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唐太宗为了保全爱子,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承乾可无恙也”这理由立李治为皇太子。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墓志为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孙子李适之得志于唐玄宗,追赠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愍,陪葬昭陵

百度百科李承乾百度百科长孙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