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小说创作的局限

最近在鲁迅先生手下学习,只磨了一会儿几篇短篇小说。虽然我没有听他亲口解释他们的来历,也没有追溯他们的前世,但仅仅是认识其中一个,就已经激起了我对文学的热爱。

有人说你不要学他,你也学不会。你应该有自己的血。也有人说,不要模仿别人,即使模仿,也要知道它的来历,陶冶自己的心性。甚至有人说,就算学了骷髅,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是徒劳的;最令人震惊的是,有人刚看了第一句就宣称是抄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是铁粉先生的人都能看出来,我的本意并不是模仿或抄袭王先生的作品,而是想学习他小说创作的精髓,以及如何让我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氛围。

说到现实题材的创作,鲁迅先生是无法回避的。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把文学、艺术和现实结合得最紧密的作家。他的高度,正是一个立志写现实题材的作者梦寐以求的高度。如果说鲁迅先生深受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文笔比较奇特,恰恰说明这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最近在看《庄子》,只挑了几篇看。《逍遥游》描写了鲲鹏的气魄,“鹏之背,不知千里;怒而飞去,其翼如云垂天。”《德崇赋》塑造了一系列奇形怪状、光怪陆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藏在肚脐里,肩高于顶”。可是庄子最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这样丑陋的人物身上。地球上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橡树”,“盖千头牛,围百头牛”,却“无用,故能长寿”,反复论证“知有用,不知无用”的主题和“乱世自护”的哲学。这些笔法所营造出的瑰丽、瑰丽、怪诞的意境,顿时让人大开眼界。

无独有偶,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老子、孔子、庄子的故事,恰好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文体如一脉,只有文言和白话文的区别。尤其在《出关》中,老子和孔子是师生恋。因为方式不同,老子离开函谷关,一路上的遭遇极具讽刺意味,让他忍俊不禁。《起死回生》恰好讲的是庄子乞命让一个大人物起死回生的故事。但他死后,大人物一直找庄子要行李,认定是他拿了。庄子设法逃脱去见楚王,但是那个人被巡逻队缠住了,巡逻队给庄子放行...这只是阿q的前生。只关注眼前对你有益的事情,不要太担心你是谁,是谁把你带到这里的,更不用说,你将是谁,明天你将去哪里。

这和我对鲁迅的了解非常吻合。或许他也是磨出了百家争鸣,这样才能编出关于他们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和他们一直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一致的。这样的打磨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和继承。每个人都有一份祖先留下的财富。不研究怎么继承?

穆韬在《以前的气氛》一书中讲述了鲁迅到Xi安后,在《谈胡子》一文中的谦虚。他的主要意思是“虽然在不致命的小事上拒绝直接发表意见,但只会‘哼,哼,对’。”这和他在《祝福》中塑造的“我”是一样的。最后对祥林嫂的“杀生三问”,他只说了一句“说不清”。

说到小说创作的初衷,无非就是想表达点什么。这个源头多半是因为现实残酷地触动了深深的琴弦,不停地弹了很久,仿佛要成为一首歌,却苦于如何让自己满意音符的摆放。但是,我总是对自己的定位很迷茫,更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突破。谁是最有思想又能展现现实而不被指责的前任?是鲁迅先生对读书既懂又感,摆脱了自我,在时代背景中脱颖而出。所以,向他学习是非常合适和理想的。

他不是典型的线性叙事,经常随意处置素材,但读起来很开心很舒服,也不别扭。

简单的线性叙述,无论多么细致入微,都只是辛苦的劳动,往往难以体现一个人思想的深度。我觉得《简爱》一下子就能陷入其中,她基本上是线性叙事,但整个故事充满了随意流动的意识,感觉很强烈,就像身临其境一样。你是跟着她去体验她说的一切,还在眼前。带着同理心和她一起旅行,她哭你会哭,她笑你会开心。这个技能很明显是为了抓住你让你不得不跟随。这种笔法对我们来说很难学。它是西方的遗产,离我们还有点远。

我经常看到很多小说是用线性叙事的方式写的,基本上就是像展开句子,或者描述一个想象中的画面,加上我自己对上帝的视角,来做几句画外音评论,或者为主角说话,不是他在故事里的声音,而是站在故事之外的声音。这样的小说,故事再感人,读者再多,也不过是一场风流韵事。这是我的理想主义在作祟,或者说我得了绝症,但我就是不想看这样的小说。作者是奴隶,读者也是奴隶。难道我们没有更高级的表达和阅读吗?肯定有。

这就不得不提张爱玲了。虽然她多是“个人的人”,但她写的故事是为了抓人。你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她的情境,尤其是静下心来想读点什么的时候。她的表情让你进去,出来就不是没事了。一定是带着她想让你带走的感觉。这是她的魔法。

我读了她的《白玫瑰和红玫瑰》短篇集。只有第一个,年轻的时候,让我整个下午都恍惚。潘和秦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我看了也下不了结论。他们的交流从一个人物的手绘剪影开始,结局却出人意料。“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等你老了,就会一寸一寸地陷入习惯的泥潭。”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你可以说她细腻,也可以说她猥琐,但她无话可说。每一个字都有用,没有它什么也做不成。她明明没有明确的叙事思路,肯定是这样或者那样的,但是故事讲出来让你想到,应该是这样的。这真是一次奇怪的经历。作者与读者惊人地一致。她想说的是你想听的,她在文中提炼出的深刻而随意的浸润,恰恰是你想象不到的。不知道这种高明的技术是怎么练出来的,但呈现出来的作品确实很惊艳。

我一直反对随意对人对事下结论。总觉得所有的结论都为时过早,除了已经去世的人。鲁迅深刻而有先见之明,他的文字如此深入人心是有道理的。那些小人物就像一首雄壮音乐中的符号,比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润土,都是经典的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出来就好像代表了某个时代,这是成功的文学人物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印象。

写的时间不短,只是最近才有所突破。什么都没有,最后还是进去了。如果说以前写的只是真情实感的感动,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把感情隐藏起来,借助文字的排列组合来表达思想,让读者感受到感情。

在修远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上下起伏。